黃芪烘干機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或烘干。黃芪片為類圓形的厚片。切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皮部與木部間有一棕色紋,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周邊灰黃色或淡棕褐色,有縱抽皺。質硬而韌。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根據藥典中的相關規定,黃芪【炮制】: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即成黃芪飲片。本文簡要介紹黃芪烘干機的使用。
黃芪的炮制:
1.凈制:取原藥材,挑凈雜質,除去殘留的根頭和空心較大的藥材,大小分檔,洗凈。
2.軟化:取凈黃芪用清水浸泡2~4h,取出,置潤藥框內,操作悶潤12~24h,每間隔3h噴水1~2次,尾部噴水量宜少,條粗者噴水量宜多,并經常翻動,至內外濕度*,切斷面無干心,以彎曲法檢查合格時,備切。
3.切片:使用旋轉式切片機,切斜片或厚片,片厚2~4mm。
4.干燥:低溫烘干,烘干溫度宜在70-80℃,上貨厚度不超4厘米。干燥后篩去藥屑,總灰分不得超過4.5%,酸不容灰分不得超過1.0%。
以前的老式房主要由磚、水泥結構建造,以燃燒煤、柴為熱源,通過抽風或鼓風進行濕熱傳遞干燥植物類中藥材,成本低廉,烘干量大。主要缺點是溫度不容易控制,不均勻,能耗高,產品品質差。現在隨著熱泵技術在中藥類加工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使用熱泵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