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副溶血性弧茵致病因子--溶血毒素
發布時間:2011-5-3一般認為,V.p的主要致病作用是其可產生溶血毒素。主要的溶血毒素有耐熱性溶血毒素(THD)和耐熱性溶血毒素相關的溶血毒素(TRH),此外副溶血弧菌還可產生不耐熱溶血毒素(TLH)。
①耐熱性溶血毒素(THD)。Obara(1971)從KP陽性的細菌培養濾液中分離到耐熱性溶血毒素,該毒素是不含糖或脂質的蛋白質,由兩個相同的亞單位組成,分子質量42ku,該毒素對熱耐受(耐100~C,10min),故稱為副溶血弧菌耐熱性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direethemolysin,TDH),副溶血弧菌產生的耐熱性溶血毒素(TDH)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臨床上分離的副溶血弧菌株絕大多數可出現一種特殊的溶血現象,稱為神奈川現象(Kanagawaphenomenon,KP)。TDH由tdh基因編碼,Nishibuchi等通過純化THD并克隆了相應基因,發現THD由兩條相同的氨基酸鏈組成,每條氨基酸由567個堿基編碼成189個氨基酸,其中前24個氨基酸為信號肽,后165個氨基酸為功能區;其開放閱讀框長為576bp。
Nishibuchi等比較了表型變種和攜帶tdh基因的核酸序列變種之間的關系,發現典型的KP+菌株攜帶有兩個染色體基因拷貝,即tdhJ和tdh2,而呈現溶血弱陽性或陰性tdh+株只攜帶有一個染色體基因拷貝。典型的Kp+株分離的兩種基因拷貝97.2%同源。將由核酸序列推測的氨基酸序列與tdh 5缺失的溶血陽性的菌株經Edam變性后得到的蛋白質序列比較發現,溶血現象主要與tdh2基因位點相關。另外兩個基因拷貝(tdh3和tdh4)則可從KP-株中克隆到這些株當中,除了染色體上有一個單拷貝(tdh3)外,質粒中也包含有一個基因拷貝(即tdh4)。tdh3和tdh4基因都可在大腸桿菌中表達,產生具有溶血活性的TDHs。后來在研究副溶血弧菌AQ3860時,用HindⅢ消化其染色體DNA發現110kbHindⅢ片斷內還含有一種類似TDH的基因序列,命名為tdh5。tdh5較其他tdh基因更接近于trh。tdh 5與tdh2、tdh3、tdh4、tdh5相似率分別達97.2%、96.7%、96.7%和96.7%,因此tdh基因的保守序列可被用來作為PCR技術檢測副溶血弧菌的目標基因。
②TDH相關溶血毒素(TRH)。Nishibuchi等從到馬爾代夫旅游腹瀉病人中分離到一批KP陰性的副溶血弧菌,表明副溶血弧菌除KP溶血素(TDH)外,還存在另外的致病因子,這種因子亦具有與TDH類似的結構以及在兔腸結扎試驗中引起腸液潴留的活性,但不耐熱,且引起溶血的敏感動物紅細胞的種類與TDH不同(對牛紅細胞的溶血活性很高,對馬紅細胞無溶血活性),已證實這是副溶血弧菌產生的另一種與TDH相似,但不相同的新毒素,現命名為TDH相關溶血毒素(TDH related hemolysin,TRH)。TRH是由副溶血弧菌染色體上的trh基因編碼的溶血性毒素,將攜帶trh基因的pBIKg質粒用AVa1、BamHⅡ、EcroI、HindⅡ進行限制性酶切,發現trh基因位于110KbAVaI-HindⅢ片段內。不同菌株的trh基因序列有明顯差異,根據雜交信號強弱的不同,可將trh基因分為trh1和trh-,兩者有84%的同源性。研究還表明trh基因和tdh基因的同源性達68%。
③不耐熱溶血毒素(TLH)。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副溶血弧菌除了產生TDH和TRH溶血素外,還可產生另一種溶血毒素,即不耐熱溶血毒素(thermolabile hermolysin,TLH)。TLH不但溶解人的紅細胞,而且溶解馬的紅細胞,生化試驗表明TLH是一種非典型的磷脂酶,但其功能和致病性仍不十分清楚。TLH由tlh基因編碼,國外已報道了編碼TLH的基因序列,tlh位于染色體上,長約113kb。國內李志峰等對tlh基因進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結果顯示TLH作為特異性診斷靶抗原可能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