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細菌相與食品衛生
發布時間:2015-11-5細菌相與食品衛生的關系
1、細菌相:指存在于某一物質中的細菌種類及其相對數量的構成。
食品中的各種細菌就構成了該食品的細菌相,水中的細菌構成了水的細菌相。細菌相是對細菌的種類面言,在菌相中相對數量較大的一種或幾種細菌被稱為優勢菌。
2、嗜冷菌:這類細菌在接近0℃時生長得比較好,zui適溫度為10℃一20℃,zui高溫度在30℃一35℃。
3、嗜溫菌:這類細菌都能在25℃氣40℃迅速生長,在55℃不生長。
4、嗜熱菌:這類細菌生長范圍為43℃~75℃,zui適為50~C一55~C,在32C以下很難生長。
嗜溫菌和嗜熱菌的一些細菌在生長溫度范圍上有重迭,產生芽胞的細菌尤其如此。
細菌相對食品衛生質量的影響
1、新鮮畜禽肉的細菌相:
主要是嗜溫菌,包括大腸菌群、腸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魏氏梭菌和沙門氏菌等。
新鮮肉類的細菌相以嗜溫菌為主,在溫度適宜時,嗜溫菌會大量繁殖造成肉的變質,同時發生臭味;在冷藏條件下,嗜溫菌生長很慢甚至不生長,嗜冷菌開始大量繁殖,逐漸成為優勢菌,zui后會導致肉表面形成粘液并產生氣味;在冷凍條件下,所有的細菌都不再生長繁殖,因而可以較長期保存而不變質。
2、液體蛋晶的細菌相:
主要是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假單胞菌屬、產堿桿菌屬、變形菌屬和埃希氏菌屬等。
3、鮮魚的細菌相
以嗜冷菌為主,有假單胞菌屬、黃色桿菌屬和弧菌屬等。
如在水產品中發現了沙門氏菌,一般認為是外來污染,應對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進行分析、檢測,從而找到污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