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中醫藥事業應立足繼承著眼發展
發布時間:2009-12-28中醫藥學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1989年,為了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農工民主*央倡導成立了“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在其成立2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農工民主*央副主席、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會長張大寧。張大寧說,國家批準成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就是要“立足繼承,著眼發展”,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鼓與呼;以中醫藥學的特色和優勢對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在接受采訪時,張大寧特別強調,中醫藥學是一門完整、獨立的醫學科學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百年來,現代醫學即西醫飛速發展,對世界各國的傳統醫藥學產生了極大沖擊,而惟獨中醫藥學不但沒被沖垮,相反還在飛速地向前發展著。其主要原因是,中醫藥學是一個完整獨立的醫學科學體系,它的很多內容及對很多疾病的療效是現代醫學所不能替代和比擬的。
當記者問及中醫藥學在整個科學體系當中,到底定位在什么位置時,張大寧說,中醫藥學從學科的屬性上講,是屬于自然科學中應用科學的范疇。但是由于它在形成和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歷史背景和條件,使其又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內涵。換句話說,它有著自己一整套對于人體生理、病理,對疾病診斷、治療,以至于臨床分科的看法;它是一種不同于現代醫學的一個獨立的、完整的醫學科學體系?,F代醫學是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之上的,所以自然科學的每一次發展都會推動現代醫學的發展,使現代醫學不僅在診斷、治療方法上,而且在理論上都在不斷地更新和發展。而中醫藥學是建立在長期的經驗積累的基礎之上,經驗是它的基礎,在經驗的基礎上它又吸收了古代的哲學思想,如陰陽五行學說、精氣學說等,這些古代哲學思想對于中醫藥學的豐富經驗進行了分析、歸納和升華,從而形成了一個*的醫學科學理論體系,即中醫藥學。
張大寧認為,發展中醫藥學首先要完整地繼承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和經驗,比如望、聞、問、切,辨證施治。他指出,現在很多臨床中醫醫生,尤其是年輕的醫生,連zui基礎的望、聞、問、切都不大明白,只知道簡單地對癥治療,處方甚至以西藥治療為主,點綴一些中藥,*脫離了中醫,這實際上是放棄了中醫。長此以往,中醫就有被丟棄的危險。中醫的望、聞、問、切和各種辨證施治的方法必須完整地繼承。這是前提,也是基礎。沒有完整的繼承,就談不上科學的發展。他表示,發展中醫藥學,利用現代科學新的診斷方法和手段是*可以的,甚至是必須的。因為這種方法本身并不是西醫所固有,而是自然科學發展的成果。自然科學也是中醫藥學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帝內經》里有很多當時自然科學的成果。兩千多年前的人都可以吸取自然科學的成果,怎么現在就不能用呢?現代化的診療手段,其實也是中醫學診斷的一個延伸和發展。比如望診,可以望舌、望面色,當然也可以望心電圖、望CT片,其實這也屬于望診,是中醫向現代化的診療手段方面延伸了一步。
張大寧說,中醫藥學的特色就是對于人體生命活動有*的認識;優勢是對人體有宏觀的、整體的認識和治療方法,以及對某些病種的*療效。譬如對有些急性炎癥的治療,西醫使用抗菌藥治療,效果很好,但并不是說中醫藥學在這領域就沒有特色和優勢。對一些內毒素血癥,現在中醫藥以“菌毒并治”的方法進行治療,療效遠遠超過單純的采用抗菌藥治療。
張大寧說,“特色”和“優勢”是不同的概念。發展中醫藥學,除了突出它的“特色”外,尤其要強化他的 “優勢”,優勢才是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和基礎。中醫藥學的優勢應當主要反映在臨床療效上,因為臨床療效是任何一門醫學的根本宗旨與歸宿。中醫藥學要發展,其根本的問題在于提高中醫藥學的療效。中醫藥的優勢可能是在一個學科、一個疾病,也可能是在一個疾病治療當中的一個階段,或者一個階段中的某一個側面。優勢并不是包羅萬象的,如果拿中醫和西醫比較,并不能說中醫和西醫誰強誰弱,但如果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疾病的某個階段或者不同的疾病的一個階段的某個側面,效果可能就不太一樣。
張大寧認為,中醫藥學在其形成和發展的幾千年中,都是以不斷提高臨床療效為基礎的,而這種基礎是以實踐經驗為前提。因此,當前要加快發掘整理中醫藥專家的臨床經驗,尤其是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再加以系統研究,才能真正發揮中醫藥學的優勢。
張大寧說,中醫藥學要發展,就要吸取現代科學的成就。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中,中醫藥學就是在不斷吸收過去的成就和外來的,或者是當時的各種科學成就而不斷發展的。中醫藥學發展到今天,更要不斷地繼承過去,不斷地發展。以治療復雜腎病,如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等為例,在降糖、降壓時可以使用西藥,而在治療腎病,包括蛋白尿、血尿、氮質血癥等時可以使用中藥,這樣就有機地整合了中西醫兩個不同的優勢,使臨床療效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過去中醫常講“言必稱仲景,用必講傷寒”,好象中醫大夫都是非常保守的。張大寧說,其實不然,比如 “金元四大家”,清代的“溫病學說”等,都在繼承中有創新。其中“溫病學說”實際上是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換句話說,到清代的時候,人們已經發現張仲景的《傷寒論》不能地解釋疾病的全部過程,所以,在逐漸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溫病學說》。 《溫病學說》以葉天士、吳鞠通為代表人物,實際上是對張仲景理論的發展。這說明兩千多年來中醫藥學是發展的,并不是保守的。
張大寧介紹說,中醫藥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在不斷地探索藥物的副作用。他說,只要是藥物、能治病的藥物,嚴格地講都有一定毒副作用。“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故事,就是說明藥物的副作用。嚴格來講,沒有副作用的不應當成為藥物。所以中醫藥學才有“十八反”、“十九畏”這種提法。哪個藥有大毒,哪個藥有微毒,哪個藥有小毒,古書上記載非常詳細。但是對藥物副作用的認識也需要發展。比如說關于馬兜鈴酸腎病的問題,1993年,有部分人服用產自我國香港的減肥藥 “苗條丸”后出現腎功能衰竭、尿毒癥,國外就將這種疾病命名為“中草藥腎病”,這是毫無道理的。后來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出現腎功能損害的原因是該藥中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對腎臟有副作用,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導致尿毒癥。馬兜鈴酸存在于很多馬兜鈴科的藥物中,如關木通、青木香、馬兜鈴、廣防已等?,F在新的藥典中,在馬兜鈴、關木通里都注明了它對腎臟有副作用,會導致腎病,這實際也是中醫藥學發展的一個表現。
藥物經濟學是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新興學科,目前已在上得到高度關注和承認,在我國,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是推進藥物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倡導單位。談到這些,張大寧說,藥物經濟學是一門邊緣學科,它研究的是臨床療效和醫療成本之間的關系,這門學科的發展,無論對西醫還是中醫都有重大意義。而提高“臨床療效”才是醫學的根本宗旨與歸宿,無論是現代醫學、傳統醫學還是中醫學、民族醫學,乃至醫學的其他各個分支學科,包括人的生理、病理,藥理、藥代動力學等學科,都是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即臨床療效。
根據幾十年的從醫經驗和對醫生職能與患者需求的深切了解,張大寧認為,患者的需求可以分5個層次,從主到次可以按以下順序排列。
*是療效。患者在選擇醫院或醫生的時候,是把療效放在*的,這時他們對經濟的敏感性很小。當醫生告訴患者某種治療方案療效好的時候,患者通常首先是追求療效,大多還不會顧及費用高低,很少有先顧及其副作用如何的,甚至大部分患者還不會顧及治療過程是否痛苦。因此,不管是對西醫還是對中醫來說,關鍵是要看療效,醫學是靠療效來說話的;中醫藥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就是因為療效突出才得以傳承至今。
第二是副作用。如果療效有了,患者就會開始考慮第二個問題,即副作用。對于療效相同的治療方案,患者會看哪個副作用小,才會選擇哪個藥物。因此,藥品之間除了競爭療效外,還要競爭副作用哪個更小。
第三是療效的速度。當有了療效,副作用又小時,患者就會對療效的速度給予關注。所謂療效速度就是用多長時間能治好病。治療時間越短就會越受患者歡迎。
第四是使用的方便性。肌注比靜脈給藥方便,患者就會選擇肌注;口服比肌注方便,患者就會選擇口服。很多“緩釋劑”的出現就是和方便給藥有關。
第五是經濟性。即使是比較貧窮的患者,實際上也是把是否經濟放在zui后一步來考慮的。在治療過程中,也正是由于患者對經濟的敏感性低,可能是造成少數醫生過度醫療的一個原因。
張大寧認為,藥物經濟學的研究必須要按照以上5個程序和原則,從這5個方面來進行研究??傊幬锝洕鷮W能夠對某種治療方案是否經濟合理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是醫學發展所需要的,當然也是中醫學事業走向化所需要的。
采訪結束時,張大寧說,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成立20年來,成立了多個專業委員會,團結社會各界的力量大力發展研究中醫藥學,今后也歡迎各個社會團體和組織參與中醫藥學的研究,為中醫藥學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相關鏈接
張大寧,中醫學家,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名譽院長、專家,天津市腎病研究所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學分會會長,享受*特殊津貼專家,曾獲全國名老中醫傳承特別貢獻獎、全國名老中醫專家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稱號。他在中醫腎病學方面的成就,獲得了國內外醫學界的*。他主編了我國*部120萬字的《實用中醫腎病學》及《中醫腎病學大辭典》、《中醫補腎活血法研究》、《中醫基礎學》等10余部著作,被譽為中醫腎病學的奠基人。多年來,他先后到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講學訪問,并被很多大學聘為客座教授。1998年,由*與有關方面提名,經天文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天文聯合會決定把*新發現的8311小行星命名為“張大寧星”。這是世界上*顆以醫學家命名的小行星。“張大寧星”的命名是我國乃至社會對張大寧教授成就的肯定,也是我國中醫藥學、中國人的光榮。為此,世界吉尼斯總部將其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張大寧教授將“張大寧星”獎杯、*無償捐贈給天津科技館收藏,天津市為此制作了“張大寧星雕塑”陳列在天津科技館內。中國集郵總公司于1999年8 月8日,特地發行了印有張大寧左手食指紋的“張大寧星”首日封,這也是世界上首枚印有主題人物指紋的首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