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自然》: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一周年記
發布時間:2010-4-302009年四月,出現于墨西哥和美國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盛行,引起一片恐慌,因為*的人們對這種新型病毒幾乎沒有免疫力。接下來的短短幾周之內,甲流病毒就迅速地蔓延到了*,使得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09年6月11日緊急宣布,進入40多年來流感大流行。《自然》雜志總結了H1N1病毒大流行所帶來的經驗教訓,以幫助科學家和衛生機構更好地處理未來的流感大流行。
2009年四月,出現于墨西哥和美國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盛行,引起一片恐慌,因為*的人們對這種新型病毒幾乎沒有免疫力。接下來的短短幾周之內,甲流病毒就迅速地蔓延到了*,使得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09年6月11日緊急宣布,進入40多年來流感大流行。《自然》雜志總結了H1N1病毒大流行所帶來的經驗教訓,以幫助科學家和衛生機構更好地處理未來的流感大流行。
1. 到目前為止,甲型流感帶來的后果有多嚴重?
2009年大流行的甲流并沒有如1918年的流感那般引起大量人員死亡。來自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Marc Lipsitch指出,相比于以往大流行的流感,感染甲流的人數較少,即使是感染上了甲流,人們生病和死亡的幾率都要小很多。但是現階段,甲流仍在流行,要估計甲流所引起的死亡人數還為時尚早。上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員Cécile Viboud和她的同事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潮流:流感》(PLoS Currents Influenza)上發文指出,*波甲流大流行所帶來的后果可能比人們普遍預想的要更為嚴重。Viboud和她的研究團隊通過*的醫學記錄這種zui保守的方法估計了甲流在美國所引起的死亡人數,大概在7500到12000人之間,這比美國每年因季節性流感和乙型流感死亡人數的一半還要少。同時這種估計方法也揭示出2009年的流感相比于季節性流感,致死者中年輕人居多。但是,這種方法極有可能低估了甲流的致死率,因為許多患有心臟病和糖尿病的甲流致死病例,zui終并沒有被記錄。另外根據一項不太保守的估計方法,將甲流流行期間的總死亡人數與往年同期的總死亡人數相比,發現甲流流行期間的死亡人數多出了44100人,這已經超過了典型流感季節的死亡人數。
2. 為什么老年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幸免于難?
季節性流感的主要感染人群是老年人和小孩,但是2009年的甲流主要感染年齡較大的孩子和年輕人。2010年1月出版的《BMC傳染病雜志》(BMC Infectious Diseases)報道的一項研究表明,2009年的甲流患者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年齡在30歲以下,并且在10到19歲之間達到高峰。一項檢測甲流病毒抗體反應的血清研究解釋說,老年人可能因為以前接觸過與甲流病毒相似的病毒株,所以他們體內針對H1N1病毒的抗體反應比年輕人要強。
3. 甲流病毒還會帶來更多的感染波嗎?
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在過去的流感大流行中,感染和疾病一般會一波接一波地持續數年,而越到后面,后果往往就更嚴重。美國傳染病動態研究及政策(RAPIDD)計劃的流感專家Lone Simonsen警告說,我們正處在2至5年的流感大流行期間,必須繼續保持警覺。從長遠來看,H1N1病毒似乎已經是主要的季節性流感病毒,目前,幾乎所有發現的新流感病例都被檢測出帶有H1N1流感病毒,當然也有一些季節性乙型流感病毒參雜其中。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獲得針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免疫力,其毒性也將隨之降至季節性流感的水平。甲型H1N1流感病毒要想引起新的感染波,也只有當它的病毒基因發生變異后才有可能。今年冬天,很少看到流感在北半球蔓延。目前在美洲、非洲西部和東部的熱帶地區以及亞洲東南部的一些地區有流感大流行的暴發,尤其是泰國和新加坡,但都在較低的水平。隨著南半球冬季的來臨,一個新的流感流行浪潮是否會出現,答案將很快揭曉。
4. 我們從2009年的流感大流行中學到了哪些經驗教訓?
H1N1病毒讓我們明顯地看到,以目前的技術,制造流感疫苗的時間還是太長——從鑒定新病毒到可以大量生產疫苗大約要6個月。去年十月份,大量的疫苗免疫注射才得以實現,而此時甲流病毒已經在澳大利亞和其他南半球國家完成了*波肆虐,同時,北半球的絕大多數國家也已經經歷了甲流病毒秋季浪潮數周的侵擾。
我們還需要更好的監控。雖然研究人員能夠從確診個案和代理數字——如住院和報告的流感樣疾病人數,來得到流感大流行的進展和趨勢,但是衛生機構和科學家們對于抗流感病毒抗體水平的血清血液監測這一檢測流感病毒的黃金標準普遍實施得較為緩慢。在流感流行初期,絕大多數的實驗室都忙于診斷標本,以便于及時滿足迫切的公共健康需求,這樣往往就缺乏事先的規劃,使得后續的努力無法展開。
良好的血液監測數據對于作出明智的決策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大流行疾病嚴重性的主要衡量標準是致死率,或者感染的致死幾率有多大。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對被感染的人數進行確切的估計。但是直到去年9月份,也就是甲流大流行已經5個月的時候,流行病學家才開始得到這樣的數據。
疾病大流行期間的臨床研究,如的藥物制度的研究也比較滯后。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醫學研究理事會提出對研究人員的研究進展記錄速度的建議,但是相比于流行病學家和病毒學家,臨床研究人員因為要對流行病zui前沿進展保持關注,所以對該建議普遍反應遲緩。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的世界衛生組織流感參考與研究合作中心主任Anne Kelso指出,道德因素有時也使得一些研究無法展開,在有些情況下,疾病大流行已接近尾聲,而相應的研究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