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動態
心臟病誘發潛在因素:空氣污染
發布時間:2010-6-7科學研究表明,空氣污染是使人患心臟病的潛在因素。美國心臟病學會在的報告中,建議人們減少暴露在被污染空氣中的時間,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心臟病學會的專家組稱,研究發現,大氣中的污染物PM2.5(直徑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對心臟的作用zui為明顯。它的主要來源是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在某些地方,森林火災和垃圾焚燒等也能產生部分PM2.5物質。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長時間接觸PM2.5會使人患心臟病的幾率大大提高,美國心臟病學會已經建議把PM2.5列為心血管疾病和致死的誘發因素。而且在他們的報告中,專家組還提到,PM2.5即使量很小,也會產生持久的危害。比如年長者或是心臟不好的人,短時間暴露在PM2.5中,發病風險會大大增加。
關于PM2.5是如何威脅心臟的,一個普遍認可的解釋是:作為可吸入顆粒物,PM2.5一旦被人吸入體內,其中攜帶的某些粒子或某種物質,在進入人的肺部后就會發生反應,造成肺的局部發炎,肺部神經也受到刺激,從而引起人體的一系列后繼反應;還有某些物質可能直接進入人的血液循環系統,造成對心臟的直接傷害;而肺部的神經刺激也會破壞整個身體的神經系統的平衡。這些反應會增加血液凝固和血栓形成,損害血管功能和血液流動性,提高血壓,破壞心臟正常律動,zui終可能引發心臟病、中風,甚至猝死。更可怕的是,不管是多少PM2.5,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這不存在一個“安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