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電話
- 聯系人:
- 程成
- 電話:
- 021-60348496
- 手機:
- 18121453965
- 傳真:
- 021-51632657
- 地址:
- 上海市松江加工園區
- 網址:
- www.qiyibio.com
掃一掃訪問手機商鋪

微信掃碼進入微名片
癌癥免疫療法猶如給了投資者一劑強心針,吸引了大量金融家的注意,索羅斯和“垃圾債王”Michael Milken這些金融大佬就在這一板塊的投資中獲利頗豐,他們的主要投資對象就是那些相關的初創公司。本周,管理著2萬億美元資金的瑞銀投資官Mark Haefele也表示,癌癥免疫療法將是下一個zui有前景的長期投資主題之一,預計會帶來吸引力的。
免疫療法為治愈癌癥提供了曙光
免疫療法是近年來日益受到青睞的癌癥療法,簡答來說,就是讓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并主動發起攻擊。機體免疫系統通常是選擇忽視癌細胞的,過去數十年里對于免疫療法的研究就是為了攻克這一難題。
一些療法會制造一種標記癌細胞的蛋白成分,以便免疫系統識別。其他療法包括從患者體內提取出zui能有效抗腫瘤的白細胞,通過基因修飾讓這些白細胞專門攻擊癌細胞。幾年前當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開始逐漸顯現成效時,這一治療方法才開始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2013年制藥公司Bristol-Myers Squibb在臨床試驗中發現,免疫療法讓1800名黑色素瘤晚期患者中的22%壽命延長3年。其中開發的兩種藥物Yervoy和Opdivo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當年癌癥免疫療法還被*雜志《科學》評為年度*科學突破。
《科學》雜志的Jennifer Couzin-Frankel寫道:“對于醫者來說,每天看到患者因晚期癌癥而失去生命的現象有很多,而這一*在幾年前是根本無法想象的。”
“隨著人口老齡化,癌癥治療市場在迅速擴張,政府、保險機構及個人對延長壽命的醫療投入也在不斷增加,”Haefele說道,“在2010到2014年間,美國、德國和加拿大癌癥患者的人均支出增加了60%。”
根據瑞信銀行的預測,到2020年,免疫療法所能產生的年均收入將達到85億美元,這超出了2014年所有紐約公司所產生營業總收入的一半。
對于很多嘗試了各種傳統療法的患者來說,免疫療法讓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是免疫療法在美國的平均費用預計會是普通療法的幾乎兩倍。
“早期的免疫治療可能比較昂貴——每個患者每年需要的費用可能高達1萬美元,” Haefele表示。
華爾街生物科技板塊的新星
在過去的5年里,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這類產業的風投、IPO、融資和并購活動非常活躍。從2013年到現在,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已經上漲了500%左右(綜合指數200%左右),其中癌癥免疫療法板塊的表現尤為突出。
其實,華爾街早就已經嗅到了商機。2013年高盛就提醒投資者關注癌癥免疫療法這一領域。今年年初,標準普爾發布了一篇報告,將5種癌癥免疫療法藥劑列入2015年前景的藥物中,并表示會不斷增加在這方面的投資。其實這類免疫療法藥物在2009年以前從未被列入過此類名單中。
今年3月開始,有一個朗克癌癥免疫指數(LCINDX)開始發布,主要由25家采用了相關技術的企業組成。10月,*追蹤專門研發癌癥免疫療法公司股票的ETF——Loncar Cancer Immunotherapy指數也已經在納斯達克開始交易。
Juno是該領域zui熱門的初創公司,2014年12月在納斯達克以每股24美元的價格公開上市,隨后Juno連續推出3款免疫細胞療法,并迅速成長為腫瘤免疫學領域的,截至本周四該公司股價為55.83美元,一年時間里漲幅達到133%。另外一家生物制藥新貴Kite Pharma從2014年10月的28美元已經上漲到了現在的73.25美元,漲幅約162%。專注罕見病基因療法開發的Bluebird bio公司從去年12月的到現在漲幅也高達108%。
這三家公司的一些治療方法是非常復雜,而且價格高昂,并且會引起一些嚴重的副作用,迄今為止很多還未得到審核批準。但是這些治療技術在白血病和其他一些血癌的早期臨床試驗中顯現出非常驚人的效果,研發者正在競相設法將這些技術擴展到其他癌癥的療法之中。
事實上,的醫療研究人員正在努力研發各種癌癥免疫療法,并結合傳統療法以幫助患者逃離病魔。
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PG Capital)的創始人David Bonderman是Kite公司的第四大股東,今年年初,他的個人投資就占到公司股份的6%。其投資市值已經飆升到了2億美元。
索羅斯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為Kite公司的第11大持有股東,股權占1.7%,當時的購買價格為30美元。
Arch Venture Partners基金公司在醫藥公司Juno的股份占據了一半。其聯合創始人Robert Nelsen表示,亞馬遜創始人Jeff Bezos和微軟聯合創始人Paul Allen對Juno也有投資。Nelsen指出他對生物制藥公司的投資已經有28年了,而這是他*次看到那些在治療絕癥之路掙扎的醫生因免疫療法而展露笑顏。
在美股,養老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對免疫治療板塊的投資也很高。Alaska Permanent Fund是Juno的早期投資者之一,股份大約達到30%,當時的凈值約為11億美元,即使當前面臨股市的劇烈波動,該基金公司依然堅持持有這些股份。
14%的年增長率
免疫治療理論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末,法國研究人員發現了在T細胞上的一種叫做CTLA-4的受體。癌癥免疫療法的James Allison發現了這種受體會阻止T細胞全力攻擊入侵者,這能有效幫助殺傷癌細胞。醫學諾貝爾獎得主Paul Ehrlich 教授在1990年也預測,結合腫瘤細胞的抗體分子將在腫瘤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Allison博士現在是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免疫學學院癌癥中心主任,他發現了免疫系統的自然抑制機制,并發展了一種單克隆抗體療法,促進免疫系統對抗癌癥,這為黑色素瘤的患者帶來了福音,并為百時美施貴寶的Yervoy成功開發與上市鋪路。
2010年美國FDA批準通過了*個癌癥免疫療法藥物,用于治療晚期前列腺的腫瘤疫苗Provenge,經過臨床試驗,這項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生命4個月。2011年FDA又批準了負向共刺激因子抑制劑的單克隆抗體ipilimumab,用于治療轉移性黑色素瘤。
2014年,生物制藥*Amgen研發的對抗白血病的免疫療法抗癌新藥Blincyto獲得了FDA的審批通過。大市值醫藥公司Astra Zeneca如今也擁有了自己的免疫療法平臺。今年8月,該公司與Sosei的生物技術部門就免疫療法試驗達成了協議,協議價值可能高達5億美元。
zui近幾個月,德國制藥*默克公司研發的對抗肺癌的免疫療法新藥Keyruda也獲得了FDA的審批通過。如今四面楚歌的加拿大制藥*Valeant也可以生產對抗前列腺癌的免疫療法藥物Provenge。本周,根據Business Insider的報道,Bristol-Myers Squibb的又一種新型免疫腫瘤藥物已經獲得了FDA的審批通過。
在美國,癌癥免疫療法產業正在以每年14%的速度增長,幾年之內其產業規模將達到350億美元。比如,預計在2017年Keytruda的銷售額將達到15億美元,隨著其他癌癥治療藥物研發的展開,這類藥物的銷售規模還有可能會增加。
Haefele說道:“我們相信,未來的兩年里還會有這類新藥陸續上市,其銷售潛力也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那些與免疫療法高度相關的企業很可能會帶來高于GDP的收入增長、投資者也能得到較高的和不斷增長的派息。”
CAR-T療法
廣意上來說,癌癥免疫療法主要包括三大內容,基于細胞的方法( Cell-based therapies),抗體療法( Antibody therapies),細胞因子療法( Cytokine therapies)。其中,CAR-T(T細胞嵌合抗原受體)作為一種免疫細胞治療方案,在范圍內吸引了包括研究機構、醫生、患者、投資人的大量關注。
CAR-T的原理在于經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T細胞,可以特異性地識別腫瘤相關抗原,使效應T細胞的靶向性、殺傷活性和持久性均較常規應用的免疫細胞高,并可克服腫瘤局部免疫抑制微環境并打破宿主免疫耐受狀態。
目前,國外的CAR-T療法研發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主要相關公司包括諾華、Juno、Bellicum、Kite Pharma等。2014年7月FDA授予諾華公司開發的個性化CAR-T癌癥療法CTL019突破性藥物認證,并希望借此推動這種療法的研究。據了解,CAR-T整個療程要持續3個星期左右,其中細胞“提取-修飾-擴增”需要約2個星期,花費時間較長。
實際上,目前CAR-T細胞治療技術在上還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國內更是沒有相關的法律規范,也因此沒有收費標準。該療法的發明人Carl June教授表示:“CAR-T技術2010年開始做*次臨床實驗,估計2017年美國FDA通過,只用7年的時間,這樣是很快的。”
根據各大分析機構預計,基于CAR-T 細胞的腫瘤治療市場空間可能達到350億到1000億美金。
免疫療法在中國
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國內很多醫院都在開展癌癥免疫療法,很多癌癥患者也很難不對它動心。有醫院主任說,目前國內有很多大醫院都在實施這一療法。但是這種療法的效率還有帶臨床研究論證,就現有的資料來看并非對所有患者都有效果。而且其費用還較高,一個療程就需要3萬元左右,有時需要三四個療程。
2015年10月9日,國家癌癥中心主任陳萬青帶領團隊在癌癥專業期刊《癌癥通訊》(Cancer Letters)上發布了我國居民癌癥統計數據。結果顯示,我國5年內診斷為癌癥且仍存活的病例數約為749萬,總體5年癌癥患病率為556/10萬。另外,我國5年內診斷為癌癥且仍存活的白血病患者人數為11.73萬人、淋巴癌患者人數為15.76萬人。考慮到CAR-T對血液瘤的突出療效,按國內每人10萬人民幣的治療費用,CAR-T療法在這兩大血液瘤的潛在市場規模就超過了250億元。
截止目前,正在開展的CAR-T臨床實驗共76項,其中美國48項,中國19項,歐洲7項,日本和澳大利亞各一項。盡管國內部分CAR-T技術還相對落后,研發也較為粗放,但研發廣度和深度均為世界前列。
根據方正證券的數據,目前國內有近200家公司在使用傳統過繼免疫技術用于癌癥臨床治療。一般采取為醫療機構提供免疫細胞治療技術服務,并收取服務費的商業模式。醫院支付公司技術服務費,而公司并不參與患者的診療,也不向患者直接收取費用,僅僅作為細胞體外培養環節的技術供應商。
一些癌癥患者需要注意的是,在免疫治療方面,我國還卻缺乏完整、完善的臨床試驗,而且,還沒有相關審批途徑和管理規范,國內*醫院進行的免疫療法基本上都處于“無政府狀態”。
根據方正證券的調研,在A股,國內藥企尚未直接開展CAR-T研究,但是通過并購整合也逐漸開始涉足。例如國內創新藥企恒瑞醫藥在今年與深圳源正細胞合作成立恒瑞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始發力免疫療法。安科生物也通過與博生吉合作進入了此領域。在新三板,深圳合一康在立足傳統免疫細胞治療的基礎上也開展了CAR-T治療的基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投資于你所熟悉的領域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領域,就連很多專家都不甚了解。作為一個該領域的投資者,尤其是對于散戶來說,我們必須去了解其中的基本功能和潛在價值,并了解這些科學家正在針對免疫治療做哪些研究和臨床試驗。
對于長期投資者,生物制藥板塊的投資是可以看到非常顯著的回報,像Merck, Bristol-Myers, Amgen這樣一些大市值、成熟型企業會是相對比較安全的選擇。當然,較低的波動性所對應的也就是相對較小的收益率,這對風險偏好低的投資者來說會是比較好的策略。
對于風險偏好高且希望獲得更大回報的投資者來說,相關產業的初創公司存在著很多機遇。生物醫藥類的投資需要投資者作出更多的研究分析,至少應該知道他們的主要產品,產業優勢和風險敞口。
對于研究者和投資者來說,癌癥免疫療法是一個挑戰性的領域。在其現有的成功案例之上,免疫療法還在不斷變化和發展,其中所存在的機遇不可忽視,越來越多的專業投資者也將參與到這類投資當中。正如彼得林奇所說的“投資于你所熟知的領域。”如果你想投資癌癥免疫療法概念,我認為建立在熟知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投資所獲得得回報將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