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定量是生物學實驗中的一個關鍵步驟,用于確定蛋白質的濃度。蛋白質定量對于驗證細胞裂解是否成功、比較不同樣品、標準化保存以及確保標記反應在適當化學濃度下進行都至關重要。目前常見的蛋白質定量方法包括:
1. 紫外分光光度法:
原理:基于蛋白質中酪氨酸、色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在280 nm處的吸收特性。
優點:操作簡便、迅速,不消耗樣品。
缺點:需要標準蛋白質作為參考,且核酸的存在會影響結果。
2. 雙縮脲法:
原理:蛋白質在強堿性溶液中與CuSO4形成紫色絡合物,顏色深淺與蛋白質濃度成正比。
優點:簡單,適用于測定110 mg蛋白質。
缺點:靈敏度較低,不適用于微量蛋白質的測定。
3. 考馬斯亮藍法(Bradford法):
原理:蛋白質與考馬斯亮藍G250結合,引起最大吸收峰從465 nm轉移到595 nm。
優點:快速、靈敏度高。
缺點:受表面活性劑影響,且不同蛋白質之間的差異較大。
4. BCA法:
原理:蛋白質在堿性條件下將Cu2+還原為Cu1+,后者與BCA形成藍色復合物,吸光度與蛋白質濃度呈線性關系。
優點:靈敏度ji高,兼容表面活性劑。
缺點:受銅離子螯合劑和還原劑的影響,孵育時間較長。
5. Folin酚試劑法(Lowry法):
原理:蛋白質與Folin酚試劑反應,產生顏色變化,用于測定蛋白質濃度。
優點:較為敏感。
缺點:操作復雜,需要較長的反應時間。
在選擇蛋白質定量方法時,需要考慮實驗的具體需求,包括靈敏度、與樣品中常見物質的相容性、標準曲線的線性度以及蛋白質間的差異。例如,BCA法和考馬斯亮藍法(Bradford法)因其操作簡便和高靈敏度,常用于實驗室中的蛋白質定量。紫外分光光度法則適用于純化后的蛋白濃度測定。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