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歷史觀來看中醫藥的科學屬性
中國古代的哲學成就了一套人類思維的完善體系,而中國傳統醫學則是其在醫學實踐上的結晶。中醫的“藏象學說”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慧,集中反映了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有人把這種認識方法歸類到黑箱理論或灰箱理論,這是頗有道理的。
在醫學研究上,西醫理論以、局部、解剖等為主要特征,講究實證,與“白箱理論”相類似;與此相對應,中醫則講究辨證、整體、循環,講究經驗推衍,與“黑箱理論”或“灰箱理論”相類似。由于“黑箱”或“灰箱”過程難于控制,化學成分表達非常復雜甚至很難表達,這就造成了西醫與中醫在科學屬性上的差異。
例如,活著的人體的重要臟器多在頭顱、胸腹腔內,好像深藏在柜匣內的珍寶一樣,是一個整體不能隨便打開分離來看的。中醫采用由外表推側體內,從病變表現推知不病時的生理作用的方法,來認識人體臟腑的功能———這就是中醫總結“藏象學說”的思想方法。《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治療理論的精髓,現在讓我們再來分析一下中醫是怎樣采取一種不打開黑箱來調節人體進行辨證論治的。辨證論治中的受控量(或被調查量)基本只限于癥狀變量系統,而癥狀變量系統在被調查過程中是可以在不干擾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情況下建立的。在對人體內部構造的認識中,與西醫采用解剖學等打開黑箱的方法了解人體內實質性系統、器官不同,中醫的臟象、氣血、經絡等學說采用綜合癥狀變量系統變化的方法,建立了一個易于從外部進行控制的人體構造模型。在基本調節法上,中醫以陰陽學說為中心,廣泛地采用了負反饋調節法。
古代的陰陽學說引進中醫學領域的時候,已經不僅僅是對立統一、一分為二的矛盾法則,也不再限于“天地之道”的宏闊無著,而是和人體的臟腑、氣血、形體結構、生理機能、病理變化、診斷技術、藥物性味、治療法則等等進行有機結合,幾乎“無處不在”。而且,陰陽學說進入人體這一復雜領域,就演化成了三陰三陽的六經體系,使陰陽學說不再是“用古代漢語寫成的唯物辯證法”,而是把陰陽的性質差別與三陰三陽數量的分歧結合,成為了質量與數量結合在一起的學說。
五行學說進入中醫學領域,把金、木、水、火、土賦予了中醫系統結構論的具體概念,把時間的春夏秋冬的不間斷發展、回歸,與東西南北中、天之五氣、地之五味、人之五臟,貫穿起來,融為一體。
這些哲學思想較早地被中醫學吸收,并牢固地與基本理法內核結合在一起,給原始醫學以系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使其更為系統和完善,這也是使中醫學擺脫巫術,成為科學的重要因素。
二 從現實觀來看中醫藥的科學貢獻
我們先姑且不論中醫藥五千年來對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巨大貢獻,也不用一一列舉汗牛充棟的中醫藥著作對世界醫學的無私奉獻,更不用列舉歷代前賢運用中醫藥防治瘟疫、治療疑難怪病的典型案例來給中醫臉上貼金。
因為這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無需贅述。我們只是將在案頭上收集的一些報道和自己參與的中醫藥科研心得展現出來,從中領略一下現代中醫藥的科學貢獻(因本文字數所限,也只能是“管中窺豹”)。
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的概念早在2000年前的中醫典籍中就有記載,隨著后世歷代先輩們的醫療實踐不斷補充完善,使其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日益廣泛,其藥性分類也越來越細化,其*的治療作用簡直達到了神奇的地步。如今,該療法已被廣泛地應用到內、外、婦、兒、腫瘤等各個醫學領域,尤其是在治療一些疑難怪病方面發揮著目前西藥*的作用。當然此研究也僅僅是對中醫藥這座巨大冰山一角的科學窺探,與此相同的諸多中醫藥治療方法尚待我們繼續開發研究。我們認為當前尤其要加大對中醫的“痰證與滌痰-化痰法”的研究力度,這有可能再獲殊榮。因為痰證和化痰法也是中醫治療疑難怪病的一大法門,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與“血瘀證與活血化瘀法”具有異曲同功之妙,更是目前西醫治療方法望塵未及之處。
三 從發展觀來看中醫藥的科學潛能
到目前為止,現代醫學對人體和健康問題的研究也只明白了一小部分,也就是只“白箱”了一部分。人體健康和醫學問題對西醫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大黑箱,中醫以自己漫長的歷史通過控制論黑箱方法和臨床實踐得出的醫學理論,反而是西醫研究向前發展的有價值的借鑒。至于中醫中藥的黑箱zui終西醫能否搞清楚(變成白箱),那恐怕要在300或500年以后,因為西醫也是不斷發展的,人類總想把一切東西變成白箱。
我們再從醫學模式的轉變來看中醫藥在未來醫學模式中潛藏的巨大科學能量。中醫“治未病”理論的實踐對于預防疾病的發生、提高國民健康素質、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醫療衛生保健體系具有戰略意義。
zui后,我們摘錄李致重1999年所著的《關于中醫生存與發展的若干戰略思考》部分片斷,再來重溫一下中醫藥在未來醫學發展模式中所具有的科學潛能———
20世紀,西醫在其飛速的發展中有四個值得驕傲的閃光點。然而,恰恰在每一個閃光點的背后,都給西醫提出了難以回答的問題與困惑。
*,從20世紀30年代磺胺類藥物和抗菌素的問世,使大量細菌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細菌抗藥性問題明確宣告了以抗生素為武器,是西醫的局限性之一。
第二,西醫外科手術是中醫無法相比的突出優勢,然而西醫外科遇到的zui大困惑是人體的排異性。“人不是機器”的現實對西醫機械唯物論提出挑戰。
第三,西醫種種檢測手段,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能從因果關系上“知其所以然”。西醫界普遍感到2/3以上的內科疾病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的根本原因,也是西醫進入分子生物學水平以后遇到的zui大困惑。
第四,化學合成藥療效不理想,毒副作用大,促成了西醫“回歸自然”的歷史性大轉折。
科學的發展就是這樣:越是認為發達的時候,越是容易發現問題、暴露缺陷和需要反思的時候。與西醫在20世紀的四個閃光點相比,人們更突出地看到了中醫是重視內因,強調個體差異和辨證論治的醫學;是重視整體、治人以治病,強調局部與整體相統一、局部與局部相協調的醫學;是重視天人相應、心身合一,融生物、自然、社會、心理的防病治病思想與方法于一體的醫學;是完整運用自然療法,以中藥為主體,包括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綜合性療法的醫療體系。
來自西方的“回歸自然”的強烈呼聲,是西醫通過反思,發現不足,尋求互補的必然結果,是西方要求中醫堂堂正正走向世界的客觀、歷史原因。可以預見:保持特色,發揚優勢,完善自我,將是中醫與西醫在各自發展中的共處守則。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西醫并重”必將成為世界范圍內人類醫學前進中的大趨勢。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