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國期待之下,新醫改方案漸露崢嶸。
受國務院委托,2007年12月26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醫改報告。其中再度明確,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加強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建立以基本醫療保險、合作醫療、醫療救助制度為主體,其他形式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此表述進一步表明,為基本醫療保險
買單是政府“補需方”的核心。這使得一年來業內專家對新醫改啟動的“全民醫保”系列政策拉動醫藥行業未來市場擴容的遠景預測離現實越來越近。
目前的情況是,新農合已覆蓋全國7.3億農民,參合率達85.9%,到2008年底,“新農合”將基本覆蓋到所有農村,并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報銷比例;同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已經覆蓋1.7億城鎮居民,2006年籌資額達到1747億元。2007年下半年,全國79個城市已啟動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預計到2010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將覆蓋所有城鎮從業人員。
醫保政策全面推開意味著藥品消費也將隨之升級。2007年以來,業內對此流傳的一個粗略的估算認為,隨著政府投入的增加,新農合將帶來市場新增支付能力約400億元,社區醫療市場新增支付能力在500億~2900億元。如果按藥品收入占50%的比例測算,則新農合的新增藥品消費能力約200億元,社區醫療市場的新增藥品消費能力約250億~1400億元。
兩廂合計,醫療市場新增支付能力約為900億~3400億元,由此,藥品市場消費擴容約450億~1700億元。此外,醫療需求釋放、就診率提高可能帶來藥品市場增長規模約1000億~4500億元。這樣,以2006年我國醫藥制造業實現銷售收入4700億元計算,新醫改所帶來的醫藥市場的擴容規模將比之再增大一倍。
對未來市場增長預期的勾勒固然令人滿懷信心,但不能忽視這是一種在理想情況下的推導。應該注意到,醫改是醫療保障、醫院體制、藥品流通體制聯動的改革,上述的估算是建立在醫療保障改革思路的基礎之上,只靜態地考慮了市場受政策影響的增量,卻沒有涉及到醫院體制改革對于市場減量的影響。
*,當前我國醫藥市場的消費模式是建立在以藥養醫體制下的。在醫藥購銷市場中,中間環節占據醫院藥品銷售相當一部分份額,從而導致藥價虛高;同時,醫療機構將藥品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亦驅動促動了藥品的非理性消費。也就是說,當前醫院藥品消費規模所體現的并非市場的真正需求,醫院用藥市場存在泡沫。而新的醫改方案中,政府明確要逐步取消以藥補醫機制,切斷醫院運行與藥品銷售的利益,這意味著原有藥品消費模式面臨轉型。
這種轉變勢必會影響到藥品的消費。
首先便是取消以藥養醫對于市場泡沫的擠壓。如果按照業內關于“醫院用藥至少存在40%左右的泡沫”的說法,疊加到上述藥品消費能力擴容的數字上,那么藥品消費因為藥價虛高等因素虛增的泡沫就達數百億元。隨著政府增加對醫療機構的投入和藥品流通體制的理順,藥品消費的這一部分必將逐步被壓縮。
其次是用藥結構的調整。
目前,在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下,病人自付的比例均在50%以上,考慮到低收入人群的價格承受能力,同一疾病的治療藥品中,中低價藥品的需求將會提升。這對于藥品市場的影響亦不可忽視。
因而從理論上來說,隨著以藥養醫體制的逐步淡出,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在用藥需求釋放尚無法量化的情況下,我國醫療衛生費用總支出中藥品消費的比重應呈現下降趨勢。因此,盡管可以肯定,中國藥品市場增長是長期而持續的,但對于市場擴容的判斷或不如上述預期那么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