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效益“趕底” 原料藥出口價回暖
作為老牌解熱鎮痛藥,撲熱息痛一直是我國醫藥保健品行業出口的支柱產品之一。目前,我國撲熱息痛生產能力達8萬噸,實際產量約5.35萬噸,其中內銷僅占7000多噸。而近年來,撲熱息痛的出口仍處于價值鏈的低端。據海關統計,2007年,我國撲熱息痛出口數量為4.64萬噸,同比增長0.71%;出口金額為13838.98萬美元,同比減少0.43%;年均出口價格為2.98美元/公斤,同比下降1.13%。
根據數據分析,撲熱息痛2007全年出口形勢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生產成本上升,月均出口價逐步攀升
我國撲熱息痛產品檔次不高、附加值較低,因此,隨著近年來產能的增加,行業競爭較為激烈,出口價格始終在低谷徘徊,2007年上半年基本在2.83~2.93美元/公斤之間窄幅波動。2007年下半年,受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生產成本上升的影響,撲熱息痛的出口價格開始逐步攀升,由6月份的2.83美元/公斤提高到12月份的3.29美元/公斤,漲幅為16.26%。
從全年出口走勢看,基本平穩,只是在6月份,國家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稅的消息透露出來后,企業為了避免調整退稅帶來的損失,提前突擊出運了大量貨物,出口數量大幅增加,比前5個月的月均出口量增長了42%。從7月份開始,出口情況又恢復了正常。
歐洲和非洲市場需求量增加
從市場分布看,亞洲是我國撲熱息痛出口的首要市場,其次是歐洲和非洲。2007年,這三大市場所占比重為88.81%;其中,亞洲市場需求保持平穩,增幅為2.17%;歐洲和非洲市場需求量增加,出口數量增幅較大,分別是6.38%、13.63%。北美市場由于美國下游客戶停產,減少了大量需求,下降幅度達38.77%。
從價格趨勢看,由于歐美等發達地區主要進口DC級精品,所以出口價格明顯高于年平均水平,而亞洲、非洲是原粉主要市場,出口*年平均水平。
印度是zui大消費國
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愛爾蘭是我國撲熱息痛主要出口目的國。2007年,這三國對我撲熱息痛進口增幅均達到了10%以上;其中,對愛爾蘭的出口單價上漲3.51%,對印度和印尼的出口單價依然小幅下跌,跌幅分別是4.2%和2.66%。
印度是撲熱息痛原料的zui大消費國,我國撲熱息痛出口企業對印度市場的價格競爭更是由來已久,2007年國內兩家大型生產企業出口印度的撲熱息痛數量之和就占了印度全部進口數量的65%以上,但是價格卻分別下降了7.38%和4.25%,比我國撲熱息痛出口平均價格水平還低0.3美元。
內憂外患,行業競爭激烈
撲熱息痛出口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內產能過剩。長期以來,撲熱息痛生產企業工藝陳舊、產品雷同、產品檔次普遍較低,難以進入產品市場。因此,在無法開拓新的市場和沒有優勢產品的情況下,國內生產企業之間只能以價格來進行競爭。此外,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上升和出口退稅率大幅調低等各種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撲熱息痛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印度一方面大量從我國直接購買撲熱息痛的生產原料——對氨基苯酚,造成對氨基苯酚貨源相對緊張,國內撲熱息痛生產企業原料配套能力逐年下降,產業鏈條出現斷裂,市場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印度利用注冊和技術優勢,進口我國撲熱息痛進行深加工再出口,產業發展迅速,據了解,產量已達中國產量的一半,已成為撲熱息痛市場上威脅的競爭對手。
從目前形勢看,由于生產成本增加,2008年撲熱息痛出口價格將有所上揚,但生產企業的效益卻仍呈現下降趨勢,可以說,撲熱息痛行業正處于內憂外患的階段,競爭會更加激烈。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