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失效 大藥企面臨有嚴峻危機
雷曼兄弟公司醫療保健主管AlexisdeRosnay表示,2011年,制藥行業將出現負增長,這將是有史以來的*次。這枚定時炸彈無疑將讓制藥行業寢食難安。
由于未來的收入來源受到產品研發線萎縮、仿制藥競爭加劇以及品牌藥陸續失效的威脅,規模zui大的制藥企業正面臨著幾十年來zui為嚴峻的危機
超大規模并購無為
事實上,為擺脫困境,制藥行業在多年以前就開始著手應對這些問題,一大解決辦法就是尋求實施大規模的合并和收購行動。
比如,阿斯利康公司脫胎于1999年的一項總額為520億英鎊的合并交易;而GSK公司則起源于2001年的一項總額達到1200億英鎊的合并交易;2003年,輝瑞以530億美元收購了法瑪西亞;賽諾菲-安萬特則由2004年的一項640億美元的合并交易組建而成。
但是,強強聯合戰略并沒有給股東們帶來更大的利益。雖然成本開支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但新藥開發卻遲遲沒有產生*的效果。
美林公司的醫療保健主管RichardGirling表示,問題基本不在于公司規模的大小,而在于制藥企業對個別產品的依賴性太強,這種情況由于制藥公司多年來缺乏創新產品而更加嚴重。
未來幾年中,隨著品牌產品以更快的速度失去保護,而可以*其銷白的新重磅炸彈藥物難覓蹤影,制藥行業的這種痛苦將會加劇。
僅僅是在美國,2006年銷售額合計達到620億美元的品牌藥將在2008~2012年之間失去保護。
今年,GSK的癲癇治療藥物Lamictal將失去保護,強生將失去精神分裂癥藥物Risperdal的,而默沙東擁有的Lamictal也將失效。到2012年,阿斯利康的思瑞康(Seroquel)和GSK的文迪亞都將進入失效榜單。
受到zui嚴重打擊的制藥企業或許將是輝瑞。該公司用來降膽固醇的重磅炸彈藥物立普妥將于2010年失去保護。立普妥占輝瑞銷售收入的比例幾乎達到三分之一,占其利潤的份額超過40%。
多元化戰略探路
有跡象顯示,制藥公司已經開始認識到,要想擺脫新重磅炸彈藥物缺乏的困境,就有必要通過全新的途徑實施公司間的交易行動。
黑石集團并購主管JohnStudzinski表示,大型藥企在審視它們的產品研發線時變得更加誠實,從宏觀層面來看,制藥公司的業績增長平緩給它們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促使它們對合并和整合戰略再一次進行評價,來自醫藥新聞網。
好幾家大型制藥公司已經作出選擇,將關注點放在對生物科技公司的收購上,作為抵消其利潤流失的一種辦法。
這也是阿斯利康決定采取的一個發展戰略。例如,阿斯利康公司投入15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生物科技企業Medimmune公司,以幫助開發新的產品。
同樣,英國Shire公司收購了美國NewRiver公司,一舉獲得了后者的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治療藥物Vyvanse,以取代Shire公司的一支老藥AdderallXR。
但是,收購生物科技公司已經被證明將會大大稀釋大型藥企的利潤,這迫使大型藥企想方設法多元化介入專業疾病治療、醫療器械以及藥物開發技術領域。
比如,諾華一直在關注腫瘤學市場,而強生已經在醫療器械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其中包括讓堵塞的動脈保持暢通的冠狀動脈支架;羅氏以1.6億美元收購了英國生物科技企業Piramed,以進一步增強其腫瘤和關節炎相關產品實力,來自醫藥新聞網。
其他公司則力爭在更具活力的消費者保健品領域里建立起自己的優勢。例如,上個月諾華公司以390億美元收購了雀巢公司設在美國的眼科專業藥廠Alcon77%的股份。
AlexisdeRosnay表示,在困難時期實施多元化戰略將是一條很好的發展途徑,GSK和諾華無疑在這方面作出了表率。
制藥公司還逐漸認識到,如果它們想要重塑形象,對研發部門進行*的改革很有必要。
AlexisdeRosnay說,管理層已經zui終意識到,研發規模龐大并不意味著研發產品線的強大,對一位直面市場的CEO來說,它必須正視這種現實,改革研發部門。
核心關鍵詞:
相關文章:智能儀器的工作原理、特點及發展趨勢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