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層煉藥機廠家
雙層煉藥機能將物料
中藥丸劑現代研究概況
丸劑是中藥傳統劑型之一,zui早見于《五十二病方》,對丸劑的應用歷代文獻多有論述,《神農本草經》卷一記有:"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并隨藥性,不得速越"。《蘇沈良方》云;"大毒者須用丸……" 此外,尚有"丸者,緩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練蜜丸者.取其遲化"等論述。
丸劑制備簡便,適用范圍廣,不但適于大生產也可小量制備,在眾多新劑型不斷涌現發展的今天,仍然是臨床常用的中藥劑型之一,僅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而言,中藥成方及單味藥制劑共458種,其中丸劑有213種,占有率46.5%,足以說明丸劑在現有中成藥劑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現有丸劑型及其優缺點
傳統的丸劑有水丸、蜜丸、糊丸、蠟丸、濃縮丸,其中濃縮丸具有體積小,便于服用,符合中醫用藥特點,適應機械化生產,不需另加輔料等優點,一般認為它是一種較好的劑型。現代發展的丸劑新劑型主要有滴丸、微丸、這兩類丸劑符合中藥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丸劑的制備方法主要有: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滴制法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濃縮丸、微丸等的制備;塑制法用于蜜丸、糊丸、濃縮丸、蠟丸等的制備;滴制法用于滴丸、膠丸(軟膠囊劑)的制備。
與湯劑相比,丸劑具有以下優點:藥物的有效利用率高,釋藥緩慢而持久,適宜于慢性病的調養治療,并能延緩毒劇藥物在體內的吸收,減少不良反應,生產設備及技術工藝簡單等。但丸劑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點:由于賦形劑的特殊性,生產過程中容易造成崩解度不合格,染菌嚴重,衛生學不符合要求,口味不佳,用藥周期長,服藥量大,不適合急癥用藥等。
研究現狀
水丸 水丸主要是用水作賦形劑,一般采用蒸餾水、冷開水或離子交換水,自來水不可用;根據處方要求有的用酒、醋、藥汁作賦形劑。水丸用泛制法制備,大量生產多用泛丸鍋(即包衣鍋),小量制備可用特制的竹匾手工操作。泛丸的操作關鍵是"起模",有粉末直接起模法與溫粉制粒起模法。
水丸大生產只能用泛制法,但工藝繁瑣,周期長,占地面積大,崩解及衛生標準難控制等,而用機器塑制法制備則可克服上述缺點。
制備水丸需根據處方中的藥物性質,例如處方中富含粘性成分助藥物麥冬、熟地黃、山茱萸,黨參、牛膝等較多時,可采用溫水和坨;藥材硬度以手捏成坨、抖之能散為度;處方中含有一些粘性強的藥物、同時也含有一定量粘性差的藥,可采用加熱水甚至開水和坨,能較好地激發藥物本身的粘性,藥料硬度需軟一些,若處方中的藥物粘性較差,加熱水也不足以激發其粘性時,可適量加一些淀粉漿或糊精漿作為粘合劑,淀粉和糊精的用量以能改善藥料粘性但不影響藥丸溶散為宜,一般用10%的量,即可達到目的,藥料的硬度一般應以成坨而不松散為宜。
有報道用濕法混漿起模,成型率高,丸模均勻,比傳統法提高均勻度21.4%。以混漿泛丸,可使丸粒均勻度達到94.7%,較傳統法提高17.6%,可有效地控制水丸的重量和裝量差異,保證丸藥的質量。另有報道用制粒法起模制水丸,認為該法省時省力,制出的水丸均勻光滑,效果較好。
對中藥水泡丸劑型,陳斌等利用正交試驗法對滋腎降糖類制劑進行提取工藝、成丸工藝優先,結果表明:水提工藝的*選擇是加水6倍,提取3次,每次提取1h,煎煮前用冷水浸泡0.5h;成丸工藝的*水平是骨架材料為乙基纖維素,填充劑是山藥和生地黃,干膏與填充劑比為1:1,崩解劑為微晶纖維素。
在制備小批量而品種較多的水泛丸時,有報道在泛丸過程中通過控制濕丸水分的含量來控制成品的重差,能夠保證水泛丸的重差符合質量標準,并對生產中的內控質量有一定的宏觀控制。
蜜丸 蜜丸指將藥物細粉以煉制過的蜂蜜黏合劑制成的丸劑。分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蜜丸用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備,塑制法制備蜜丸,制丸塊(和坨)是工藝關鍵,大量生產多用捏和機和藥,機器制丸機制丸;小量制備在盆內和藥,螺旋式出條機及軋丸機,或搓丸板等手工制備。用塑制法制蜜丸時煉蜜應趁熱加入藥粉中,混合均勻,但處方中含有樹脂類、膠類以及具揮發性藥物時應60℃左右加入。
制備蜜丸可以通過調整用蜜量或用水量、煉蜜的程度及和坨時的蜜溫和水濕調整藥材的粘性和硬度。制蜜丸時用蜜量一般是藥粉的0.8~0.9倍。何群等用正交試驗法探討了降脂丸制工藝中蜜與藥粉比例、煉蜜程度、和坨溫度三因素對丸型成型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老蜜(d=1.42)在80℃左右和坨,藥粉與蜜丸為1:1.56時,制出的小蜜丸。肖何用正交實驗法對六味地黃丸制劑的和坨工藝進行了改進研究,優選出*工藝條件,即每次加軟材16 kg,軟材溫度30℃,輔料50ml,和坨時間15min,上述因素對和坨的影響速度依次為軟材量>和坨時間>輔料量>軟材溫度;結果表明,新工藝成品率提高 6.5%,減輕了勞動強度,并選用混合機制軟材、煉膠機和坨的方法制備可泡服小蜜丸。
傳統蜜丸制備所用的黏合劑為煉制過的蜂蜜,有報道改用蜂蜜:糖:水(1:1:0.3)及適量酒石酸混合一起煉制,改進后的黏合劑粘性強,與藥粉混合后可塑性好,且節約蜂蜜用量,降低成本。
目前,多半藥廠采用減壓法煉蜜,時間短,工效高,衛生條件好,蜜液澄明清亮、色橫紅,氣味芳香,含水量16%~18%,黏度適宜。有人對此法持不同意見,認為常壓直火煉蜜,不僅是除去蜜中水分,還伴隨著復雜的氧化、聚合、裂解等多種物理、化學過程。所煉成之蜂蜜與減壓法相比較,無論在外觀、色澤方面還有黏度方面都有區別。
對于蜜丸硬度,可以通過理論分析確定硬度表達式及校正式,從而改變了傳統靠手感確定硬度帶來的盲目性,認為一般藥丸硬度隨煉蜜程度的提高而增大;藥丸含水量越高,蜜丸硬度越小,蜜丸硬度值在2~6之間較為合適。
大蜜丸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劑型,在質量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規定大蜜丸的水分含量要在15%以內。但在實際生產中造成大蜜丸的水分含量不穩定的因素很多,致使大蜜丸的水分往往不易控制在規定范圍之內。有人提出以經驗公式控制大蜜丸水分含量的設想,即W1x%+W2Y%= (W1+W2)(5-M)%+A1W1為粉重, X為粉的水分含量(%),W2為蜜重,Y為煉蜜的水分含量(%),(15-M)為大蜜丸成品的水分含量(0<M<15),A 為修正數(可以求出)。認為用此公式控制大蜜丸水分含量是較科學、方便的一種方法。該法適用于藥廠的多批次、大批量生產。
蜜丸含菌量的控制是中成藥生產中的一個難題。因為藥材來自植物、動物、礦物,又經采制、加工、運輸、貯存、炮制等多個環節才制成丸劑,因此污染微生物的機會很多,加上包裝材料和存放環境的影響,成品中含菌數往往超過“藥品衛生標準”的規定,在生產中要高度注意這一問題。以下是一些綜合解決的辦法;①水洗藥材;②加效滅菌法(包括高壓蒸汽原材料滅菌、高壓蒸汽丸塊滅菌、藥坨干熱保溫滅菌、熱蜜和坨滅菌);③射線滅菌法;④微波加熱滅菌。此外還有流通蒸汽法、遠紅外加熱法、藥物滅菌法(如環氧乙烷、過氧乙酸)等滅菌方法。這些方法中,以熱蜜和坨滅菌用得多些。其優點是滅菌效果好,設備、操作簡單。不過,對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和對熱敏感的藥物不宜采用。用電熱恒溫真空干燥箱抽真空,然后注入乙醇蒸汽進行滅菌,對某些含易揮發性、對熱不穩定性藥物均較適用。有報道認為蜜丸含菌主要來源于藥材飲片,其含菌量隨季節呈周期性變化。對藥材飲片進行蒸汽滅菌、真空干燥,獲得較好的滅菌效果。因此,要根據不同的處方組成、藥物性質,區別采用不同方法滅菌,使滅菌問題得到滿意的解決。
濃縮丸 濃縮丸又稱藥膏丸、浸膏丸,是一種較好的劑型。濃縮丸按賦形劑可分為水丸型濃縮丸和蜜丸型濃縮丸。濃縮丸用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備。
制備濃縮丸時,浸膏的粘性是影響藥坨性質的主要因素。若為半浸膏的濃縮丸,當藥粉粘性不強時,可用濕熱的浸膏和坨;藥粉及浸膏粘性均較強或全浸膏粉制丸時,則可以考慮適量加入藥用淀粉,以減小粘性;甚至可以用一定濃度的乙醇和坨,也可考慮將藥料在制備浸膏過程中加乙醇沉淀,除去部分具有粘性的雜質。
香砂六君丸傳統劑型為水丸,為減少該藥服藥量,加快該藥的釋放速率,有報道將其改為濃縮丸并采用L4(23)正交試驗表對其提取工藝進行正交試驗,結果表明加水量8倍、7倍,提取時間1h時*;并對香砂六君丸質量研究中有效成分授皮苷進行了HPLC含量測定研究。
關于濃縮丸的質量控制,應從下面幾方面考慮: ①監督投料:由于濃縮丸迄今還沒有含量測定的方法,對于投料時的處方、藥材質量的監督是十分必要的,②浸膏質量:浸膏的質量決定成品的質量,所以要嚴格把關)。③崩解時限:《中國藥典》規定為2h。④ 水或醇溶性浸出物的量:濃縮丸是經水或醇提取浸膏成丸,因此規定其浸出物的量,是控制其質量的一種方法。 ⑤干燥失重:控制在9%以下,丸藥質量穩定。其他還有衛生質量、重量差異等項。
濃縮丸生產過程中制丸、干燥、包衣各工序均需嚴格控制中間產品的水分。中間產品水分會計師是影響成品含水量和溶散時間的主要因素,用《中國藥典》法檢測所需時間較長,不適于生產中使用,而采用LJ16型水分測定儀(其原理是利用紅外線對物料進行快速干燥從而測定物料的含水量)檢測濕丸、干丸的含水量,能夠快速方便地用于工序水分檢測。
丸劑制備簡便,適用范圍廣,不但適于大生產也可小量制備,在眾多新劑型不斷涌現發展的今天,仍然是臨床常用的中藥劑型之一,僅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而言,中藥成方及單味藥制劑共458種,其中丸劑有213種,占有率46.5%,足以說明丸劑在現有中成藥劑型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現有丸劑型及其優缺點
傳統的丸劑有水丸、蜜丸、糊丸、蠟丸、濃縮丸,其中濃縮丸具有體積小,便于服用,符合中醫用藥特點,適應機械化生產,不需另加輔料等優點,一般認為它是一種較好的劑型。現代發展的丸劑新劑型主要有滴丸、微丸、這兩類丸劑符合中藥現代化的發展要求。
丸劑的制備方法主要有:泛制法、塑制法、滴制法。滴制法用于水丸、水蜜丸、糊丸、濃縮丸、微丸等的制備;塑制法用于蜜丸、糊丸、濃縮丸、蠟丸等的制備;滴制法用于滴丸、膠丸(軟膠囊劑)的制備。
與湯劑相比,丸劑具有以下優點:藥物的有效利用率高,釋藥緩慢而持久,適宜于慢性病的調養治療,并能延緩毒劇藥物在體內的吸收,減少不良反應,生產設備及技術工藝簡單等。但丸劑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點:由于賦形劑的特殊性,生產過程中容易造成崩解度不合格,染菌嚴重,衛生學不符合要求,口味不佳,用藥周期長,服藥量大,不適合急癥用藥等。
研究現狀
水丸 水丸主要是用水作賦形劑,一般采用蒸餾水、冷開水或離子交換水,自來水不可用;根據處方要求有的用酒、醋、藥汁作賦形劑。水丸用泛制法制備,大量生產多用泛丸鍋(即包衣鍋),小量制備可用特制的竹匾手工操作。泛丸的操作關鍵是"起模",有粉末直接起模法與溫粉制粒起模法。
水丸大生產只能用泛制法,但工藝繁瑣,周期長,占地面積大,崩解及衛生標準難控制等,而用機器塑制法制備則可克服上述缺點。
制備水丸需根據處方中的藥物性質,例如處方中富含粘性成分助藥物麥冬、熟地黃、山茱萸,黨參、牛膝等較多時,可采用溫水和坨;藥材硬度以手捏成坨、抖之能散為度;處方中含有一些粘性強的藥物、同時也含有一定量粘性差的藥,可采用加熱水甚至開水和坨,能較好地激發藥物本身的粘性,藥料硬度需軟一些,若處方中的藥物粘性較差,加熱水也不足以激發其粘性時,可適量加一些淀粉漿或糊精漿作為粘合劑,淀粉和糊精的用量以能改善藥料粘性但不影響藥丸溶散為宜,一般用10%的量,即可達到目的,藥料的硬度一般應以成坨而不松散為宜。
有報道用濕法混漿起模,成型率高,丸模均勻,比傳統法提高均勻度21.4%。以混漿泛丸,可使丸粒均勻度達到94.7%,較傳統法提高17.6%,可有效地控制水丸的重量和裝量差異,保證丸藥的質量。另有報道用制粒法起模制水丸,認為該法省時省力,制出的水丸均勻光滑,效果較好。
對中藥水泡丸劑型,陳斌等利用正交試驗法對滋腎降糖類制劑進行提取工藝、成丸工藝優先,結果表明:水提工藝的*選擇是加水6倍,提取3次,每次提取1h,煎煮前用冷水浸泡0.5h;成丸工藝的*水平是骨架材料為乙基纖維素,填充劑是山藥和生地黃,干膏與填充劑比為1:1,崩解劑為微晶纖維素。
在制備小批量而品種較多的水泛丸時,有報道在泛丸過程中通過控制濕丸水分的含量來控制成品的重差,能夠保證水泛丸的重差符合質量標準,并對生產中的內控質量有一定的宏觀控制。
蜜丸 蜜丸指將藥物細粉以煉制過的蜂蜜黏合劑制成的丸劑。分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蜜丸用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備,塑制法制備蜜丸,制丸塊(和坨)是工藝關鍵,大量生產多用捏和機和藥,機器制丸機制丸;小量制備在盆內和藥,螺旋式出條機及軋丸機,或搓丸板等手工制備。用塑制法制蜜丸時煉蜜應趁熱加入藥粉中,混合均勻,但處方中含有樹脂類、膠類以及具揮發性藥物時應60℃左右加入。
制備蜜丸可以通過調整用蜜量或用水量、煉蜜的程度及和坨時的蜜溫和水濕調整藥材的粘性和硬度。制蜜丸時用蜜量一般是藥粉的0.8~0.9倍。何群等用正交試驗法探討了降脂丸制工藝中蜜與藥粉比例、煉蜜程度、和坨溫度三因素對丸型成型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老蜜(d=1.42)在80℃左右和坨,藥粉與蜜丸為1:1.56時,制出的小蜜丸。肖何用正交實驗法對六味地黃丸制劑的和坨工藝進行了改進研究,優選出*工藝條件,即每次加軟材16 kg,軟材溫度30℃,輔料50ml,和坨時間15min,上述因素對和坨的影響速度依次為軟材量>和坨時間>輔料量>軟材溫度;結果表明,新工藝成品率提高 6.5%,減輕了勞動強度,并選用混合機制軟材、煉膠機和坨的方法制備可泡服小蜜丸。
傳統蜜丸制備所用的黏合劑為煉制過的蜂蜜,有報道改用蜂蜜:糖:水(1:1:0.3)及適量酒石酸混合一起煉制,改進后的黏合劑粘性強,與藥粉混合后可塑性好,且節約蜂蜜用量,降低成本。
目前,多半藥廠采用減壓法煉蜜,時間短,工效高,衛生條件好,蜜液澄明清亮、色橫紅,氣味芳香,含水量16%~18%,黏度適宜。有人對此法持不同意見,認為常壓直火煉蜜,不僅是除去蜜中水分,還伴隨著復雜的氧化、聚合、裂解等多種物理、化學過程。所煉成之蜂蜜與減壓法相比較,無論在外觀、色澤方面還有黏度方面都有區別。
對于蜜丸硬度,可以通過理論分析確定硬度表達式及校正式,從而改變了傳統靠手感確定硬度帶來的盲目性,認為一般藥丸硬度隨煉蜜程度的提高而增大;藥丸含水量越高,蜜丸硬度越小,蜜丸硬度值在2~6之間較為合適。
大蜜丸是一種應用廣泛的劑型,在質量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規定大蜜丸的水分含量要在15%以內。但在實際生產中造成大蜜丸的水分含量不穩定的因素很多,致使大蜜丸的水分往往不易控制在規定范圍之內。有人提出以經驗公式控制大蜜丸水分含量的設想,即W1x%+W2Y%= (W1+W2)(5-M)%+A1W1為粉重, X為粉的水分含量(%),W2為蜜重,Y為煉蜜的水分含量(%),(15-M)為大蜜丸成品的水分含量(0<M<15),A 為修正數(可以求出)。認為用此公式控制大蜜丸水分含量是較科學、方便的一種方法。該法適用于藥廠的多批次、大批量生產。
蜜丸含菌量的控制是中成藥生產中的一個難題。因為藥材來自植物、動物、礦物,又經采制、加工、運輸、貯存、炮制等多個環節才制成丸劑,因此污染微生物的機會很多,加上包裝材料和存放環境的影響,成品中含菌數往往超過“藥品衛生標準”的規定,在生產中要高度注意這一問題。以下是一些綜合解決的辦法;①水洗藥材;②加效滅菌法(包括高壓蒸汽原材料滅菌、高壓蒸汽丸塊滅菌、藥坨干熱保溫滅菌、熱蜜和坨滅菌);③射線滅菌法;④微波加熱滅菌。此外還有流通蒸汽法、遠紅外加熱法、藥物滅菌法(如環氧乙烷、過氧乙酸)等滅菌方法。這些方法中,以熱蜜和坨滅菌用得多些。其優點是滅菌效果好,設備、操作簡單。不過,對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和對熱敏感的藥物不宜采用。用電熱恒溫真空干燥箱抽真空,然后注入乙醇蒸汽進行滅菌,對某些含易揮發性、對熱不穩定性藥物均較適用。有報道認為蜜丸含菌主要來源于藥材飲片,其含菌量隨季節呈周期性變化。對藥材飲片進行蒸汽滅菌、真空干燥,獲得較好的滅菌效果。因此,要根據不同的處方組成、藥物性質,區別采用不同方法滅菌,使滅菌問題得到滿意的解決。
濃縮丸 濃縮丸又稱藥膏丸、浸膏丸,是一種較好的劑型。濃縮丸按賦形劑可分為水丸型濃縮丸和蜜丸型濃縮丸。濃縮丸用泛制法和塑制法制備。
制備濃縮丸時,浸膏的粘性是影響藥坨性質的主要因素。若為半浸膏的濃縮丸,當藥粉粘性不強時,可用濕熱的浸膏和坨;藥粉及浸膏粘性均較強或全浸膏粉制丸時,則可以考慮適量加入藥用淀粉,以減小粘性;甚至可以用一定濃度的乙醇和坨,也可考慮將藥料在制備浸膏過程中加乙醇沉淀,除去部分具有粘性的雜質。
香砂六君丸傳統劑型為水丸,為減少該藥服藥量,加快該藥的釋放速率,有報道將其改為濃縮丸并采用L4(23)正交試驗表對其提取工藝進行正交試驗,結果表明加水量8倍、7倍,提取時間1h時*;并對香砂六君丸質量研究中有效成分授皮苷進行了HPLC含量測定研究。
關于濃縮丸的質量控制,應從下面幾方面考慮: ①監督投料:由于濃縮丸迄今還沒有含量測定的方法,對于投料時的處方、藥材質量的監督是十分必要的,②浸膏質量:浸膏的質量決定成品的質量,所以要嚴格把關)。③崩解時限:《中國藥典》規定為2h。④ 水或醇溶性浸出物的量:濃縮丸是經水或醇提取浸膏成丸,因此規定其浸出物的量,是控制其質量的一種方法。 ⑤干燥失重:控制在9%以下,丸藥質量穩定。其他還有衛生質量、重量差異等項。
濃縮丸生產過程中制丸、干燥、包衣各工序均需嚴格控制中間產品的水分。中間產品水分會計師是影響成品含水量和溶散時間的主要因素,用《中國藥典》法檢測所需時間較長,不適于生產中使用,而采用LJ16型水分測定儀(其原理是利用紅外線對物料進行快速干燥從而測定物料的含水量)檢測濕丸、干丸的含水量,能夠快速方便地用于工序水分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