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更多制藥行業提高二維運動混合機混合效果的具體案例案例一:抗生素粉末混合企業背景與問題:一家制藥廠生產一種復方抗生素粉末,包含多種抗生素成分和輔料。抗生素成分的粒度在 10 - 50μm 之間,密度較大,且具有一定的吸濕性;輔料粒度在 50 - 200μm 之間,密度較小,流動性較好。在以往的混合過程中,由于物料特性差異,經常出現混合不均勻的情況,導致藥品質量不穩定。改進措施:設備參數調整:根據物料特性,對二維運動混合機進行參數優化。將轉筒轉速設置為 8 - 10 轉 / 分鐘,避免因轉速過高使密度大的抗生素成分受離心力作用貼壁。同時,提高擺動頻率至 25 - 30 次 / 分鐘,擺動幅度為 ±50°,使物料在水平方向有更充分的混合。物料預處理:對抗生素成分進行干燥處理,降低其含水量,減少吸濕性導致的團聚。同時,對兩種物料分別過篩,去除過大或過小的顆粒,使粒度分布更集中。此外,在抗生素成分中添加少量的滑石粉(約 0.5% - 1% 質量分數)作為助流劑,改善其流動性。裝料方式與混合時間控制:采用分層裝料,先裝入抗生素成分,然后裝入輔料。裝料量控制在轉筒容積的 45% 左右,在進料過程中緩慢轉動轉筒,使物料分布更均勻。通過實驗確定混合時間為 30 - 35 分鐘,在混合過程中,每 10 分鐘抽樣一次,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檢測抗生素成分的含量均勻度。效果呈現:經過上述改進后,通過 HPLC 檢測,混合后的粉末抗生素成分含量均勻度達到了 99.5% 以上,較之前的 90% 左右有顯著提升。藥品的質量穩定性得到保證,在臨床試驗中,藥效的一致性和穩定性也得到了驗證,產品的合格率從原來的 80% 提高到了 95% 以上。案例二:中藥配方顆粒混合企業背景與問題:某中藥制藥企業需要將多種中藥提取物制成配方顆粒。這些中藥提取物的粒度、密度和流動性差異較大。有些提取物為粘性膏狀,經過干燥后形成的顆粒較細、密度大、流動性差;有些提取物顆粒較粗、密度小、流動性較好。在混合過程中,容易出現細粉團聚和混合不均勻的現象。改進措施:設備參數優化與物料預處理:對二維運動混合機的轉筒轉速調整為 9 - 11 轉 / 分鐘,擺動頻率設置為 22 - 26 次 / 分鐘,擺動幅度為 ±48°。對于粘性膏狀提取物干燥后的細顆粒,添加適量的微晶纖維素(約 2% - 3% 質量分數)作為賦形劑,改善其流動性和成型性。同時,將粗顆粒提取物進行粉碎,使其粒度分布更接近細顆粒。裝料與混合過程優化:采用均勻裝料方式,通過多個進料口將不同的中藥提取物顆粒同時裝入轉筒,裝料量為轉筒容積的 50% 左右。在混合過程中,通過近紅外光譜儀實時監測混合情況,確定混合時間為 35 - 40 分鐘。效果呈現:改進后,通過對混合后的配方顆粒進行顯微鏡觀察和成分含量檢測,發現混合均勻度達到了 99% 以上。在制成中成藥后,藥品的口感和藥效更加均勻穩定,患者的反饋良好,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到提升。案例三:維生素片原料混合企業背景與問題:制藥廠生產維生素片,需要混合多種維生素原料(如維生素 A、維生素 C、維生素 E 等)和輔料(如淀粉、乳糖等)。維生素原料的粒度在 20 - 80μm 之間,部分維生素(如維生素 A)對光和熱敏感,且流動性較差;輔料粒度在 80 - 250μm 之間,流動性較好。在混合過程中,出現了維生素分布不均勻和部分維生素因局部過熱或光照而變質的問題。改進措施:設備參數調整與環境控制:將二維運動混合機的轉筒轉速設置為 7 - 9 轉 / 分鐘,擺動頻率為 20 - 24 次 / 分鐘,擺動幅度為 ±46°。同時,在混合機周圍設置遮光和恒溫裝置,避免維生素因光照和溫度變化而變質。物料預處理與裝料優化:對維生素原料添加 1% - 1.5% 質量分數的硬脂酸鈣作為助流劑,改善其流動性。采用分層裝料,先裝入維生素原料,在其上方覆蓋一層較厚的輔料,裝料量為轉筒容積的 48% 左右。在進料過程中,盡量縮短時間,減少維生素原料暴露在外界環境的時間。混合時間控制與質量檢測:通過實驗確定混合時間為 28 - 32 分鐘。在混合過程中,采用紫外 - 可見分光光度法定期檢測維生素的含量均勻度,確保混合質量。效果呈現:經過這些改進措施,維生素原料的混合均勻度達到了 99.3% 以上。制成的維生素片在含量檢測和穩定性試驗中表現良好,有效成分的含量偏差控制在極小范圍內,產品的保質期也得到了延長,市場反饋良好。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制藥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