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肆虐的霧霾攪不僅亂著人們的出行,還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數值爆表、十面“霾”伏、橙色雙預警、超過七分之一的國土被霧霾籠罩……人們該拿它如何是好?是默默等風來,還是探討長期治理?
面對霧霾的“猖狂”,各地在等風來的同時,也在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整治。河南實行單雙號限行、河北嚴打環境違法生產行為、北京對加強違法懲處力度……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技術的進步也在助推我國整治霧霾。12月22日,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成功,據悉,這顆衛星將為研究PM2.5等大氣污染成因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
治理霧霾沒有藥,在這長期的治理過程種,對于污染大戶——制藥企業來說,猖狂的霧霾則是一個“甜蜜的折磨”。
環保問題持續發酵 藥企搬遷不是長久之策
11月21日至27日期間,華北地區霧霾加重,再次引發了環保問題的持續發酵。河北石家莊市政府對石藥集團、神威藥業、以嶺藥業等藥企下達了停產令,并指出未經市政府批準不得復工。“環保令”讓波及到的藥企提前迎來寒冬,無奈下選擇了搬遷,也再次為藥企敲響了綠色生產的警鐘。
制藥行業是污染大戶,其發展的特殊性與環境污染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作為化學原料藥生產大國,我國在發酵類藥物產品的產能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其背后則是環境問題的每況愈下。
據悉,在原料藥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三廢”,當中的成分較為復雜,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其嚴重,進而讓制藥環保的現實情況顯得較為嚴峻。此外,關于制藥企業由于環保不達標被要求限產或停產整頓的新聞消息也多次被報道。
環保問題敏感度持續上升,藥企倘若繼續選擇搬遷來逃避責任的話,結果恐怕不只是停產那么簡單了。對此,藥企首先應樹立綠色生產的觀念,其次,應將觀念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除了加強環保系統的建設外,還可通過技術創新來改變生產模式,將更多節能環保技術應用到生產環節中去,并逐漸淘汰產能低、耗能高的機械。
后,也是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環保問題能否解決還是要看企業有沒有決心”。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副會長張明禹表示,希望藥企勇敢地承擔起社會責任,將環保問題解決好,還清環保治理的賬。
下定決心后,藥企還要堅持。環保是場持久戰,而且見效緩慢,藥企唯有堅持才能真正落實“綠色生產,環保先行”的社會責任。
呼吸用藥市場等待掘金 藥企能做的還有很多
凡事有利也有弊,霧霾對藥企不只有停產那么簡單。隨著空氣質量的惡化,我國呼吸系統疾病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每年有近億名的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但由于患者對呼吸疾病意識的缺乏,加之對該類疾病用藥的不重視,國內相關藥物市場并沒有完全被激活,市場還在等待掘金中。
反觀,霧霾已經將呼吸系統用藥市場變成了一塊誘人的巨型蛋糕。一些制藥巨頭早已布局該類藥物市場。阿里斯康、羅氏制藥、強生等通過不斷并購增強其呼吸系統藥物的產品線。據悉,羅氏制藥曾為收購InterMune付出了較高的溢價水平,這也反映了制藥巨頭對新藥市場爭奪的激烈。
除了呼吸系統用藥市場,藥企還可以為防霾保健貢獻一份力。筆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廣州白云山潘高壽藥業就牽手復旦大學完成了國內PM2.5的傷害防治研究項目。研究中發現蜜煉川貝枇杷膏、治咳川貝枇杷露能對PM2.5引起的呼吸道炎癥起到明顯的減輕作用,以減少肺損傷。這一成果也讓中醫藥各界加快了研究步伐,為傷害的防護與治療課題打開和個人養肺“抗霾”提供了一條參考路徑。
結語
面對霧霾,我國藥企要做的有很多。搬遷并不是長久之計,治霾卻是個漫長的過程,如何在這場“霧霾大戰”中脫穎而出才是藥企應該思考的。目前,國內的呼吸系統藥物市場還未被完全挖掘,藥企應把握這個機遇,創新研發藥物產品,為我國的防霾保健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除此之外,藥企還應樹立綠色生產的觀念,落實主體責任,做好節能減排的工作。雖說環保是個巨大的工程,但只要藥企加大治理力度,并長期堅持下去,相信總有一天制藥行業會從污染大戶轉變成為節能環保大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