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今年以來,醫藥板塊整體走出一輪較為強勁的反彈行情,多只醫藥基金凈值漲幅超過30%。多家機構認為,經歷深度調整后,醫藥板塊的估值修復進程已然開啟。從具體投資機會來看,AI醫療、腦機接口、創新藥等方向獲得機構的普遍關注。
AI醫療板塊
就AI醫療板塊而言,國家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如《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給出84個應用場景,鼓勵AI醫療行業發展與創新。同時,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高發,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AI醫療可助力醫療機構優化流程、提高效率,緩解醫療資源緊張的壓力。
據了解,AI醫療能提高診斷準確性,通過對海量醫療數據的學習分析,發現人類難以察覺的規律和模式,減少誤診漏診。還可提升醫療效率,自動化流程和決策支持系統能替代或輔助人工操作,讓醫生有更多時間專注患者治療。在藥物研發方面,AI技術可模擬化學反應和分子結構,預測藥物效果和副作用,加速新藥上市。此外,AI能通過全面健康數據分析,實現個性化醫療,為患者定制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AI醫療行業規模將達到1157億元,預計在2028年達到1598億元,2022 - 2028年CAGR為10.5%。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AI醫療有望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為行業發展帶來更大的增長空間。
腦機接口
腦機接口板塊,2025年3月11日,國家醫保局發布《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頭次為腦機接口技術單獨設立收費項目,包括侵入式置入/取出費、非侵入式適配費等。這打通了臨床收費路徑,規范了技術分類,為行業標準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加速了商業化閉環。
同時, 全球頭臺“生物計算機”CL1將于2025年下半年量產,預示腦機接口技術從“信號交互”向“類腦智能”跨越。侵入式技術在醫療場景加速滲透,可用于重癥康復、神經系統疾病治療等;非侵入式技術則在消費級市場爆發,如巖山科技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系統實現60ms超低延遲操控,性能超越部分侵入式方案,并已應用于游戲場景,還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合作構建腦電大模型,聚焦癲癇、抑郁癥等疾病診療。
在政策紅利和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下,腦機接口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醫療康復、消費電子、交互硬件等領域成為投資熱點,相關公司積極布局,搶占市場先機。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市場的持續擴大,腦機接口產業鏈的投資機遇將更加凸顯。
創新藥
創新藥的社會地位明顯提升,多次工作報告不僅提及創新藥,還涉及優化集采政策、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創新藥創新目錄和增設醫保目錄等相關政策。
同時,證監會對未盈利的上市公司和創新公司的IPO及再融資逐漸放開,為創新藥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從業績表現來看, 多家頭部創新藥企業經營超預期,有望在近兩年實現盈虧平衡。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為代表的創新公司逐漸進入盈利狀態,創新藥公司從靠管線估值逐漸進入商業化狀態。同時,國產創新藥“出海”金額繼續穩步增長,2025年前三個月已有多家公司授權給海外MNC加速落地,BD業務也有積極進展,為創新藥板塊帶來巨大催化。
業內數據顯示,在醫藥板塊整體估值處于相對低位的情況下,創新藥指數的市盈率為26倍,處于近十年14%估值分位點,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創新藥有望在治療各種疑難雜癥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滿足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