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并將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醞釀三十載針對中醫藥出臺的首部法律,將為我國中醫藥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時將提升中醫藥化的影響,助力中藥走出去,因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中醫藥法》提出,國家鼓勵發展
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提高中藥材包裝、倉儲等技術水平,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其中,中藥材包裝是業內一直以來就十分關注的話題。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生產的中藥材不僅出口到東南亞、日、韓等傳統地區,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也以低價直接進口中國的藥材,然后再進行深加工、精包裝,贏得其中的利潤。針對這一情況, 如何提高我國中藥的深加工技術, 改善我國中藥的包裝狀況,讓中藥更好的走出去,是我國中藥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從中藥包裝的發展歷史來看,從過去中藥傳統的湯、膏、丸、丹散劑型,轉變為如今的片劑、膠囊、針劑、口服液、濃縮丸新劑型。其中包裝設計采用了紙袋紙盒、玻璃瓶、塑料袋、紙箱等形式,并且不少企業還在探索新形式中。但中藥包裝的發展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業界人士指出,由于中成藥或制劑成分的復雜性, 部分中藥的有效成分沒有明確規范定性。缺少定量指標,缺乏明確的有效成份含量標準和規范的檢測方法,導致中藥包裝標識不規范, 不符合市場藥品包裝標準。此次《中醫藥法》的出臺,將有利于中成藥、制劑的規范化生產,促進中藥包裝標準的規范化,從而有利于中藥走向市場。
目前中成藥市場上的包裝五花八門,不少包裝材料不合理也是一大問題。近年來由于市場對中藥材的需求增加,導致中成藥原材料的價格上漲,再加上國內外市場的沖擊, 使國內中成藥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各中成藥企業開始嚴格控制生產成本, 包括產品的包裝環節。在藥店中可以看到, 很多國內的中成藥品牌仍使用傳統的包裝,其視覺效果和檔次都與國外相差甚遠,達不到包裝對藥品的保護和宣傳效果,無法進一步擴大其出口額。
包裝設備與設計也影響中藥產品。不同的中藥產品有著不同的形狀、物理特點, 需要不同的包裝機械。近年來隨著包裝設備企業對自動、智能化的重視,不斷改進包裝技術,全自動包裝設備規模逐漸擴大,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中藥包裝的需求,但在創新方面還需要提升
中成藥是中華傳統醫學的寶藏,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消費者在購買中成藥產品時,對品牌尤其重視,而包裝則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認知效果。如何找到一個中藥包裝設計思路和方向, 對于樹立我國中藥的純牌、傳統形象, 進一步開拓市場至關重要。
小結:針對中藥包裝存在的問題,我國中藥企業在迎來利好政策標準的同時,還需要在品牌意識、包裝設計上多花功夫,融入代表中華文化的元素,更能讓中藥產品走出去。相關的中藥包裝機行業也需要改進包裝設備,多方面、多元化滿足中藥行業包裝的需求,更好的促進中藥行業的化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