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醫藥行業調研與投資分析報告》的分析,在過去十年間,我國醫藥產業保持著15%的年均增長速度,但是這主要源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釋放出的健康需求與醫保的全面覆蓋,而不是產業結構的升級所致。我國醫藥產業要想擁有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就必須在今后十年內調整醫藥產業結構,建立起創新產業鏈。
調整藥機業產業結構 為醫藥發展贏得廣闊空間
據了解,醫藥質量缺乏保障,研發成本居高不下,是目前我國醫藥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推動我國醫藥產業健康發展,醫藥質量得到更好的保障,目前我國醫藥產業的宏觀導向還是以創新為主,大致可以分為原始創新、漸進性創新與精益仿制三個部分。
創新是企業發展不斷的動力,醫藥創新才是吸金的。筆者獲悉,天廣實通過不斷的創新,日前已完成2.7億人民幣B輪融資。
天廣實總經理李峰表示,天廣實已經從項目轉讓轉型為以自己臨床開發為主的生物醫藥企業。目前,天廣實進入臨床階段的產品有2個:是MIL60貝伐單抗的類似物,預計2017年上半年啟動III期臨床;第二個是MIL62,已經獲得國家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支持項目,2016年初申報臨床即獲得1.1類創新藥臨床批件。另外,MIL77是治療埃博拉的抗體,也會很快開展I期臨床。后期,天廣實產品線主要以創新藥為主。2017年內,天廣實將申報包括雙功能抗體在內的2-3個品種。
醫藥產業創新升級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的戰略,創新也已經成為醫藥工業十三五規劃的關鍵詞,創新是醫藥產業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同時,創新也是解決醫藥企業及其產品質量安全及其品牌建設、產業集中度等問題的關鍵。
醫藥產業需要在創新中求發展,在創新中贏得更廣泛的發展空間。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沈靈佳副總經理指出,現階段的中國醫藥產業創新升級,做強做大,需要加快創新步伐,打造創新藥大品種;加快化步伐,贏得更廣泛市場空間。
據悉,十三五期間,復星醫藥的研發投入將超過50億元人民幣,建立以上海為中心的創新研發體系,聚焦生物技術藥物、小分子化學藥物創新、仿制藥、ANDA研發和中藥創新研發領域,引進先進技術與團隊,建設差異化的研發中心,建成國內的生物技術藥物研發中心,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小分子化藥創新研發中心,全面融入創新研發“生態圈”,構建研發產業鏈,打造成為具備化創新研發能力的制藥企業。
醫藥產業要想得到更長遠的發展,醫藥質量要想獲得更好的保障,創新精神是關鍵。與此同時,制藥機械設備作為醫藥產業生產工具,其技術的先進與否,質量的好與壞也直接影響到制藥質量的好壞,因此,在醫藥產業發展道路上,藥機企業同樣也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從而為制藥工業提供高科技、高品質的設備。
筆者獲悉,通過以“機器換人”為主要形式的生產方式改造,海正藥業的制藥效率和質量大為提高。海正藥業引進的德國BOSCH
灌裝生產線,灌裝速度為每分鐘500瓶,整條生產線都在無菌層流條件下,實現了人機分離。整條生產線長30多米,配備人員僅3人,比原生產線人員減少一半,但產能卻增加一倍。據了解,近3年來,僅海正藥業杭州公司從德國進口的各種先進制造設備已達3億多元。
通過引進先進的制造設備,通過“機器換人”,海正藥業制藥效率和質量得到大幅提高,由此可見,先進的制藥設備對于制藥工業來說意義重大。醫藥產業創新升級離不開先進的制藥設備的支持,制藥產業要想提高生產效率和制藥質量,其中對設備進行更新換代迫在眉睫,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制藥企業在設備的更新上還主要依靠國外先進的設備。為打破這一格局,我國制藥機械設備企業更需要不斷突破,不斷創新,實現制藥設備的升級與改造,從而為我國制藥產業提供更強有力的設備支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