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人口老齡化趨勢持續,醫藥行業整體需求不斷增加,同時,商業健康險擴張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資金供給,醫藥行業增速有望維持在10-15%區間,前景廣闊。醫藥行業前景廣闊,這給制藥機械設備企業也帶來了發展良機。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制藥機械設備企業需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推陳出新,力推制藥設備更新換代,技術更上一層樓。
制藥生產線對機器人的應用(圖片來源于湖南政協新聞網/湘聲報)
“在未來,我們希望為客戶搭建一個自動化、信息化的智慧藥廠。”東富龍董事長鄭效東在一次訪談中如是表示。他說:“對于制藥工廠而言,操作上一定要少人化,比如對于注射劑而言,規定是制藥一定要隔離化,人不能進入核心區域。如果還停留在以往的單機階段,這個環節就沒有辦法實現無人,中國的藥品不但國人使用不安全,也永遠不可能達到標準,走進市場。”
操作無人化、流水線化對制藥設備運轉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的單機運轉離不開工人作為“中介”,信息化程度高的系統化制藥設備成為了制藥工廠的改良必須。面對醫藥廣闊的市場需求,制藥設備企業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運用高新技術推動制藥設備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為智慧藥廠建設添磚加瓦。“光是仿造技術,不但不可能超越,而且在申請上也會很吃虧”,因此面對新的市場環境下,制藥設備企業在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必須進行技術創新,這樣才能實現新的突破。
新的“智造時代”將為我國制造業帶來“新生”。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思川認為,在工業4.0時代,制藥業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制造低成本優勢不再,提高產品精密度,從制造向“智造”轉變,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成了企業發展的關鍵。
制藥設備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藥品的安全性和效果,推動制藥工業從制造向“智造”轉變,制藥企業對設備的更新升級迫在眉睫。面對制藥工業“智造”大戰,制藥設備企業需要不斷技術升級,研發生產出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為國產制藥企業“改朝換代”鋪墊道路。
“自動燈檢機的使用,大大改善了公司用工數量大的燈檢環節作業現狀。”劉思川介紹,原來采用傳統人工檢測方式時,單線單班用工數量20人以上,工人需不斷的循環相同的檢測動作,用眼時間長,燈檢人員容易產生視覺疲勞,且產品燈檢質量控制受人員情緒影響很大,不合格品漏檢率波動較大。采用智能燈檢機設備后,單線用工數量降至3-5名,而且人員不需要再進行長時間用眼檢測,設備檢測性能穩定,使產品質量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自動化設備的運用不僅可以降低員工勞動強度,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了制藥質量,如制藥生產線應用機器人對產品進行轉移,有效避免了人員操作對無菌生產環境的影響,提高了產品無菌保障水平。
隨著工業4.0時代的悄然走來,越來越多的制藥企業開始引入新的自動化設備,“機器換人”成為一種趨勢。如2016年,湖南科倫便完成了3條自動包裝生產線的整體應用。據介紹,自動包裝線的應用,徹底改善了以往需要人工用手重復不斷的進行裝箱的過程,員工勞動強度及人員需求大大降低,不但降低了大量制造環節成本,且有效降低了產品生產過程中各工序產生混淆的幾率,從而進一步保障了產品質量。
精益生產,提高產品品質,推動我國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實現從制藥大國向強國轉變,制藥企業正在路上。然而在發展的道路上,制藥企業對制藥設備的“改朝換代”也日趨頻繁,要求也越來越高。
據了解,國產制藥企業在制藥設備上“改朝換代”大多離不開兩條路:即從進口設備廠家引進更先進的設備,以及從本土的制藥設備廠商中挖掘其中的強者。但是從國外引進設備,這不僅存在價格問題而且還面臨著其它的各種難題。因此為推動我國制藥工業更好的發展,我國制藥設備企業應積極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強人才的培養,創造出符合我國制藥企業需要“改朝換代”的設備,成為國產制藥企業挖掘的“強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