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距離醫藥企業發布第三季度業績報告的日子愈發臨近。有數據顯示,截止10月13日,我國有四成左右的醫藥企業發布了業績預告,大部分企業業績預增,其中,藥商和中成藥行業表現較為突出。而在各子行業中,增長快的是生物制品制造和中藥飲片加工,制藥設備則出現了負增長。
或許有人會疑問,我國已是醫藥消費第二大市場,國家一直在提高藥品審評審批的速度,政策也在鼓勵支持本土藥企不斷創新,研發新藥。制藥設備的需求理應得到增長,為什么還出現了負增長?

(制藥設備業出現負增長 藥機企業如何逆勢破局?)
筆者了解到,在2016年,制藥設備行業次出現了負增長。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王學恭對此分析,主要還是行業以GMP改造為重點,大型固定資產投資告一段落所致。另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短期看,近些年來醫藥制造業受到標準化監管的影響,短期調整仍在所難免,負增長也是意料之中。但從長期來看,規范化有利于制藥設備業的長遠發展。
盡管以長遠的角度觀察,制藥機械行業的發展較為樂觀,但工業和信息化部披露的制藥設備現狀依然需要整個行業以及藥機企業重視。據2017上半年醫藥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顯示,在主營業務方面,制藥設備行業以6.05%的增速墊底。而在利潤方面,制藥設備行業則是負增長的細分領域。
該情況不僅對中小型藥機企業產生了重要影響,一些藥機企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輻射”。以藥機巨頭東富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富龍”)為例,東富龍近年來的業績并不算理想。根據東富龍發布的2017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7.86億元,同比增長8.19%;凈利潤為8204.08萬元,同比下降42.48%。而在去年年報中,東富龍凈利潤同比下降39.35%。
凈利潤的下降以及行業的現狀促使東富龍下定決心積極轉型。據了解,東富龍已經開始向醫療器械等領域發展,加速轉型大健康。不過轉型并非易事,不僅需要企業團隊的配合,還需要政策機遇、資本注入等各方因素。而在政策機遇上,近期發布的《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將為東富龍的轉型提供政策支持,企業要想實現翻盤,還應把握這次機遇。
當前,制藥設備業競爭激烈,再伴隨新版GMP認證高峰的結束,制藥設備需求降低,行業競爭將益發白熱化,產業整合的機遇將到來,藥機企業轉型升級的階段也將到來。不過,轉型升級的過程漫長且艱難,東富龍就是一個案例。對此,有業內專家建議,制藥設備行業逐漸步入產業整合、產能調整、智能化升級的新階段,藥機企業所要做的就是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積極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為企業注入不斷的動力和活力。
中小型藥機企業相對于大型藥機企業而言在市場份額和核心技術、人才團隊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即便如此,面對殘酷的行業競爭,中小型藥機企業也不應退縮,更應不斷尋求和把握新的機遇。在創新當道的現下,任何一家企業都有可能憑借創新逆襲。因此,只要制定好創新戰略,落實并堅持,中小型企業也能“化繭成蝶”。
得到位置容易,守住位置難。對于已經“成碟”的藥機企業而言目前也未必處于一個安全的狀態。工業4.0的浪潮讓制藥設備行業迎來發展良機,而如何平衡創新和成本、品質和價格之間的關系,成為決定企業,尤其是成敗的關鍵。筆者了解到,一些,例如千山藥機、楚天科技、迪爾藥機等在保證產品品質的條件下,每年都會拿出一定的利潤比用于創新研發。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有資本,有力量去應對逐漸升級的行業競爭,才能為位置的穩固和強大加上鎖鏈。
雖然短期行業內處于低迷狀態,但藥機企業不應一起低迷,而是要以此為動力,結合智能化、大數據、云計算、環保等熱門趨勢,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機械設備。當然,藥機企業除了競爭也要合作,一味地熱衷于競爭而忽視了企業間的合作,不僅對企業本身造成影響,也會讓行業偏離發展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