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改革臨床試驗管理、加快上市審評審批、促進藥品創新和仿制藥發展、加強藥品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加強組織實施等六個方面提出了三十六條具體意見。

(仿制藥行業健康發展仍有兩大“城墻”待攻破)
在藥品方面,《意見》強調優先審批,加快審批,降低研發成本,以此降新藥價格,更好的實現藥品的可及性。在產權保護方面,《意見》將探索建立藥品的鏈接制度,開展藥品期補償的試點,完善和落實數據保護制度。這是三位一體的藥品知識產權保護,較之以往邁出不易的一步,并不是所謂的產權保護會影響仿制藥生存空間。
關于仿制藥,原則上是要通過生物等效的試驗,確認了和原研藥具有等效的生物性后方可批準。不過在此之前,由于藥品審評標準溶出度和參比制劑的標準相對寬松,出現了很多“僵尸批文”。該現象在2016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文件得到改善。
雖然我國是仿制藥大國,但與龐大的仿制藥企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仿制藥整體水平不高,準入門檻不高,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基礎又比較薄弱,藥品低水平重復現象比較嚴重。除此之外,仿制藥多數品種批文較多,過度重復問題嚴重。根據CFDA相關數據顯示,國內目前現存165050個國產藥品文號,估計其中約95%于2007年前發放。
針對上述現象,我國的仿制藥行業如何才能健康發展?筆者了解到,原本仿制藥市場競爭格局比較分散,市場上也不乏不規范、水平較低的品種。不過,一致性評價的推進使得仿制藥行業集中度日益提高,促使行業重新洗牌,淘汰低質量產品和企業,大型藥企的市場份額逐步提升,優勢也造次體現。
而近期出臺的《意見》更是一個歷史性的跨越。有專家對此分析,在技術壟斷時代,后發想趕超,在短時間內幾乎不可能。另外,在原研藥一時難以成為當下國內藥企主攻方向的情勢下,從仿制藥方面突圍,也不失為一種曲線突進的現實選擇。
為推進仿制藥的發展,國內藥企也在加快步伐。今年上半年中生凈利是同比增長了25%,來那度胺作為腫瘤仿制藥也是備受關注,2018年推出市場后,預計也將成為公司的又一增長力。石藥集團因加快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工作,整個領域都保持了平穩的增長,實現營收23.25億港元,同比增長10.1%。而以仿制藥起家的老大哥恒瑞醫藥自然也不會落后,企業2017年中報顯示,恒瑞已經完成8個品種的BE試驗,一致性評價的進度也處于前列。
盡管政策以及市場需求不斷推進仿制藥的發展,不過仿制藥行業要想真正迎來春天也有很多需要攻破的城墻。業內人士表示,,審批上要真正放開,不能再有此前疫苗斷檔,救命藥奇缺,卻卡著審批不放,不讓國外藥進來,而是干等國內替代品仿制藥上市。
第二,仿制藥質量和療效的一致性評價必須真正落實。行業需采取通行的檢測標準,而不能再對“不關心藥品品質”而是在“如何糊弄國內檢測指標”上費盡心機的舍本逐末行為睜只眼閉只眼。
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MICU科主任郭振輝教授認為,“要想提高我國仿制藥的質量,需要做到‘三個一致性’,即生產體系一致性、藥學的一致性、臨床藥效一致性。”仿制藥與原研藥的生產體系和工藝、監控質量標準應一致,要重視仿制藥與原研藥藥物溶解度的一致性,也要提高生物利用度的對照標準。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呼吸科主任陳正賢則表示,“近幾年,藥監部門對藥品質量加大監管,一些仿制藥企業也開始重視自身生產水平,期待仿制藥質量提高,發揮與原研藥一樣的積極作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