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中藥炮制是使中藥減毒增效的一項獨特傳統制藥技術,也是中醫藥具原創性的文化和技藝之一。但由于各種原因,炮制技藝瀕臨失傳,掌握這一技術的老藥工也越來越少,致使一些老中醫感嘆:“過去是‘藥對方,一碗湯,中病即止’,現在是‘病對、方準,藥不靈了’。”
據悉,中醫的處方用藥和中成藥的
原料藥用的是飲片,而我們所說的中藥,其實指的是將
中藥材經過加工、炮制后合格的飲片。所以,做好中藥的炮制,是提高中藥質量和中醫療效的根本保證。近日,浙江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頒布了《浙江省中藥炮制規范》2015年版(以下簡稱《規范》)。
筆者獲悉,在此之前,我國各地對中藥炮制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具體操作工藝技術參數的缺乏和質量標準的不完整,讓很多中醫醫院和飲片生產企業在開展中藥炮制上存在很多困難,使得飲片不能保證臨床療效。而此次《規范》的頒布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浙江省中藥飲片質量的提高,保障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進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
但也有相關人士認為,原藥不合格,炮制再好也等于零。筆者了解到,很多人對中醫藥的藥效產生了疑惑,覺得以前生病吃幾包中藥差不多就能恢復,但現在卻不行了,藥效大不如從前。據悉,以往中醫對于藥材的產地、采摘節令都十分有講究,隨著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相關企業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取大效益,中藥材的制作已經背離了傳統,只要什么藥材好賣,不管水土合不合適都去種植,藥效自然受到了很大影響,藥材就很不道地了。
據了解,目前中藥市場上經常會出現“一缺一貴就有假”,“個子比片子貴、生的比炒的貴”的怪現象,即使是行家,也很難辨別真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肖永慶表示,由于飲片外觀可以以假亂真、原料藥材培植又脫離了傳統環境,飲片質量經驗評價方法面臨著巨大挑戰。武漢市中醫醫院武漢市中醫藥學基地副主任張義生認為,作為繼承和傳承中藥炮制的原則,精制飲片應選材講道地,應用講療效。
除此之外,我國大部分炮制機械生產企業還處于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缺乏國家標準的現狀,低端制藥裝備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從而致使一些飲片生產企業在選擇設備時主要以產品價格作為選擇標準,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炮制機械生產企業研發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相關政策的逐漸完善是對中藥飲片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大和對生產安全的重視,可以讓中醫醫院和飲片企業在中藥炮制上有章可循,也是為炮制技術水平的提升和規范化研究提供一個基礎保障。
從原藥材的種植、炮制機械的生產到中藥炮制的規范化以及后的成品,它們都是環環相扣的,每個環節都不能有所缺失。中藥飲片的生產還有待整頓,中藥市場也有待凈化,在原藥材的種植、挑揀篩選、除凈雜質和非藥用部分方面也應給予整治。而炮制機械生產企業不能僅僅滿足于低端設備的生產,還應擁有長遠的目光,通過創新技術研發設備,逐步完善產業鏈,彌補相關方面的不足。
總的來說,關于中藥生產的每個環節都應抓牢,要促進中醫藥的長足發展,很多標準都還有待完善,及時清理障礙并完善體系,中藥炮制領域才會變得更加規范,藥效才能不斷提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