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近日以來,藥企因霧霾污染治理而被迫停產的消息在制藥行業鬧得沸沸揚揚。到了冬季,北方大多數城市都已籠罩在霧霾的包圍中,人們的身體健康極易受到危害。因此,污染型企業都面臨著嚴格監管和處理,制藥行業作為重污染企業之一,必然難逃其難。
制藥行業面臨環保“大難關”
筆者認為,這次“污染處理”抉擇即使未發生,在節能環保理念的推行下,每個制藥企業終也都需要面臨環保這一大問題。
業內人士指出,如果這時候進行生產設備升級,治理污染等,這必將拉高生產成本。而且在環保壓力下,停產、限產也或將帶來
原料藥等藥品價格的上漲。
雖然企業的終目的除了造福于民,也需要盈利。成本過高必然讓企業難以生存下去。但可以看到的是,藥品也是人們的必須品,人們在生活中生病離不開買藥緩解病痛,醫藥市場未來也只會“只增不減”。因此在政策和環保雙重的壓力下,制藥行業要想穩定地長久地發展,必然還需要借助制藥機械行業的力量,只有生產設備升級,才能確保企業生產過程中隔離污染,綠色生產,才能達到國家環境要求。
藥機行業升級轉型是突破口從小的方面來說,制藥設備的性能影響藥品生產的質量。據筆者了解,很多制藥設備在運作過程中,因為設備的不穩定性,極易導致交叉污染,影響藥品的生產。因此制藥設備的穩定性亟待提高。
在本次污染處理過程中,大氣污染是重點監察對象。其實制藥的過程中,大氣污染、水污染、以及廢物廢渣污染都常有發生。而如何處理好這些污染,給環境一個安全呼吸的自由是很多制藥行業頭疼的問題。
就以水污染為例,因為制藥過程中排出的水成分十分復雜,不同的物質需要不同的處理方案,因此對藥企來說,既考驗技術,又需要很大的成本。有專家指出,制藥企業欲擺脫“治污困難戶”做到“治本”而不是“治標”,即通過了解廢水中微生物菌群的動態,準確地診斷出廢水處理設施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研究相應的廢水處理方案。目前我國雖然冒出很多廢水專門處理提供解決方案的廠家,也有不少藥機行業投入三廢技術處理進行研究,但能真正下“狠心”真大心血投入污染處理的藥企非常少。
“國內污染處理技術水平近年來雖然有所提高,但大型企業多引用國外先機的污染處理技術,成本也非常高。”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在此現狀之下,政策對于制藥行業的作用相當大,應給予技術資金投入的支持,鼓勵正規藥企升級轉型。
小結:隨著當前我國對制造業的扶持力度和激勵政策不斷加大,筆者認為,藥機行業也需要借此發力,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打造無污染、可綠色生產的經濟型設備,助力制藥行業渡過難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