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在現代的日常交往中,“圈子”已不再局限于現實,更多人的“圈子”似乎都在向互聯網靠攏。而在涵蓋眾多領域的阿里眼中,社交一直是待啃卻又難啃的骨頭。如今,這個“骨頭”就掉到了支付寶的碗里。
(支付寶試水社交圈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近日,一則“支付寶流傳‘大尺度’照片”的新聞在網上迅速傳播。“炒作”、“低俗”這些含有貶義的詞匯成了人們對支付寶“圈子”的印象,不過,隨之而來的還有極高的話題熱度。有媒體就此評論,“‘圈子’功能開發在走向偏途,如果只求‘眼球’效果,那遲早會走向沒落。”部分網友也吐槽,“支付寶還是做減法吧,做個簡簡單單的支付工具就好。”
回顧阿里的跨界路,影視、音樂、旅游、健康等都已做得“風生水起”,不過社交圈卻讓阿里的跨界道路受到了阻礙。可雖然阻礙重重,阿里似乎還是沒有放棄“社交夢”,由此也看出,這當中的利益鏈條之長,阿里平臺野心之大。
說到跨界,在制藥行業中,一些藥企為了擴大市場,延伸產業鏈也會選擇跨界。筆者了解到,在前不久舉行的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上,阿斯利康中國總裁王磊就表示,作為一家外企,阿斯利康將助力中國醫藥轉型升級,把創新藥和健康物聯網本土化的戰略貫徹到底。王磊還表示,企業將和二代基因測序、
生物試劑診斷、醫療器械制造、互聯網醫療、掛號網等跨行業、多領域的伙伴開展合作。阿斯利康將多方協力,打造商業創造中心。
跨國藥企在進軍新的領域開辟中國市場,本土藥企也不甘示弱。對于跨界較為成功的江中集團來說,做保健品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江中集團在繼猴姑餅干、猴姑飲料和藍枸飲料后,又推出了猴姑米稀。不難看出,這些產品基本都圍繞著一個方向,就是“江中食療”。據企業2016年中報顯示,保健品及功能食品已經成為江中集團的主要方向之一。
不過,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敗的案例,例如飲料市場。飲料的推陳出新可比新藥的上市快得多,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消耗上也遠不及醫藥行業。因此,很多藥企為了尋找更多的利潤增長點開始布局飲料產業,但鮮有成功者。
(制藥業掀起跨界熱潮 藥企玩得起嗎?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據悉,去年4月,人福醫藥就曾推出清慕三花涼茶,前期投資3億元;天士力在云南普洱建設的工業示范基地總投資45億元;同仁堂則推出涼茶和瑪咖烏龍茶兩款草本飲品。如今看來,消費者熟悉不過的還是那句“怕上火就喝王老吉”了。
隔行入隔山,藥企進軍飲料市場,與其熟悉的制藥業務相比,渠道、營銷都存有很大差別。這種行業間的差別,也在跨界結果中體現出來。針對該現象,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認為,“飲料行業的市場營銷早已進入高度競爭的狀態,一些藥企在這方面并沒有優勢,甚至處于明顯落后的狀態,戰略布局也比較欠缺,對市場經濟的應對能力也相對較弱。”
而隨著人們保健意識地增強,保健飲料市場也日益火熱,朱丹蓬對此建議,“藥企如何匹配市場才是關鍵,包括產品、渠道、市場等多方位的匹配。就目前來看,不少藥企并沒有相應的營銷、戰略與之匹配。”
由此看來,任何一個企業的跨界之路都不是那么通暢的。于阿里試水社交圈來說,且不談這一模式能否撬動用戶關系鏈,關于平臺的運營和完善,阿里還需多補課。于藥企來說,跨界日益興盛,有時候加法做多了可能還事得其反。面對這種現象,藥企應該在做好本營業務的基礎上進行相關資源的整合,尋找平衡點,拓寬營銷渠道,優化營銷模式,由此打通產業鏈條上的各節點,從而創造新的盈利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