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在任何制造業行業中,創新的總比復制的更令人期待。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制藥設備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表示,2014 年我國規模以上制藥裝備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228.2 億元,利潤總額 26.98億元。近十年,會員單位銷售收入復合增長率15.42%,利潤總額復合增長率25.92%。但國產制藥裝備市場在不斷擴大規模,努力走向化之路的同時,低水平復制成行業發展途中大的一顆“毒瘤”。
其實,產品同質化現象在我國其他制造業中普遍存在,國產制藥裝備行業尤為嚴重。從發展的歷史分析,自1999 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為保證藥品質量,對制藥企業進行 GMP認證,制藥企業對于制藥設備需求開始不斷擴大,由于制藥裝備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各類型中小設備企業都奪得時機,紛紛“擠入”制藥設備行業,以求一口“甜頭”。但這類企業一般都起步比較低,缺乏核心技術,大多以仿制國外設備為主,導致同一類型產品復制現象嚴重,缺乏質量保證,明顯延緩了藥機設備行業的發展的步伐。
近十年來,國內制藥工業保持了驚人的發展勢頭,高的年增長率成就了藥機行業的市場空間。據了解,國內藥機行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和龐大的市場規模,并積極開展行業的轉型升級,但“山寨”現象仍普遍存在,創新仍是一大問題。
據了解,目前國內藥機裝備的生產主要有兩種模式:種是核心部件依靠進口,國內相當于組裝加工;另一種是克隆模式即引進—測繪—制圖—裝配—改進的模式。這也是因為國內長時間創新不足,只能處于“被動”地位,不利于國產藥機裝備企業成長的原因。
筆者認為,當前國內藥機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是從模式上轉型,首先要擺脫對核心部件和關鍵技術的進口依賴,這就需要對人才和技術的重視與培養,加強校企合作,企業合作,學習借鑒國外技術,突破傳統復制的道路,研發符合我國制藥行業發展的高新設備。
藥機不是靠低水平復制過來的,在我國也有不少典型的藥機業在創新方面獲得突破,例如楚天科技,楚天對技術與人才的重視程度十分高,建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協作研發中心和制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很硬的支持,同時公楚天重視,設備產品獲得國內外很多藥企的肯定。
成功的案例背后可以透析出很多的道理,也是藥機設備企業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只有認識自身的不足之處,才能獲得成長。同時,國產藥機業要想從研發到獲得市場認可,肯定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在創新之路上還需保持良好的信心與心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