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我國在創新藥研發上雖然與國外還存有較大的差距,但創新體系在不斷完善,創新能力在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藥物研發的重要性,不斷加大研發力度,以此縮短中本土藥企和醫藥企業之間的差異。
為了提高藥企在藥物研發上的創新能力,自2008年國家實施重大新藥創制以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進展。按照“培育重大產品、滿足重要需求、解決重點問題”的原則,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下,我國突破了一批重大創新藥物,推動中國醫藥產業研發創新能力與產業發展持續增強,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2月22日,在科技部舉辦的“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新聞發布會上,新藥專項實施管理辦公室主任、衛生計生委科技司司長秦懷金表示,新藥專項實施8年來,我國新藥研發成果顯著,促使國外藥降價超50%。
(新藥研發環境良好 挖掘市場潛力還看本土藥企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GLP平臺促進新藥創制加快步伐
新藥研發周期較長,據報道,一款新藥從靶點確認到在主要市場獲批,平均要花費13.8年的時間。此外,企業消耗的財力和物力也比較多,新藥臨床實驗存在的風險也較大。當前,藥品安全尤其重視,各省市不管是在政策還是在監管上都采取了強硬的措施。
為了保障新藥臨床實驗的安全性,自上世紀70年代起,美、日及歐洲各國制定的藥品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范(即GLP),要求注冊新藥的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研究必須執行GLP,以保證藥品安全評價研究結果的真實、準確、可靠。
據中國工程院桑國衛院士介紹,從2008年新藥專項正式啟動實施以來,國內已經重點部署和支持了13家GLP平臺的建設和19個相關核心技術的研究。依托GLP平臺,我國已累計開展3500余個藥物的非臨床安全性評價研究,其中I類創新藥物1400余個。這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研發提供了重要保障。
桑國衛還表示,目前國內GLP平臺通過進一步完善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已突破免疫毒性評價、生物分布研究、組織交叉反應研究等代表性的系列關鍵核心技術。“中國GLP行業的發展和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加快了國內新藥進入主流市場。”桑國衛說。
政策春風吹響醫藥行業 新藥研發正當時
近幾年醫藥政策的春風就沒停歇過。2015年,我國開始實行藥品優先審評制度,規定三大類17種情形可以進行優先審評。從中長期來看,優先審評制度將對醫藥創新行業和企業產生重要且積極的影響。
近日,時隔8年,影響數億參保者治病用藥的2017版醫保藥品目錄全新出爐。新版醫保藥品目錄中,新增加藥品339個,同時,可適用于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員。交銀施羅德醫藥行業研究員張慕禹表示,未來高值藥品的談判準入方案將更具有可操作性,此舉也將利好1.1類新藥、國家重大新藥創制藥品等。
此外,醫保資金的增加或將成為創新藥報銷支持的催化劑。據了解,2016年1月至11月期間,醫保收入增速達14.50%。這也是繼2015年后繼續大于12.40%的支出增速,該數據意味著我國基本醫療保險的資金壓力得到緩解。
當前新藥研發的環境良好,預計“十三五”期間,政府新藥專項的投入將達260億,遠高于“十一五”的59億和“十二五”的78億,未來新藥批件數量將增加。不過,創新藥的研發還是需要企業的自主投入。諸多醫藥企業擁有較大的潛力,如貝達藥業、恒瑞醫藥等都是新藥研發的代表企業。未來,如何將這些潛力激發出來,促進我國新藥在質和量上的提高,將是醫藥企業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