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千百年來,中藥為維護我國人民人體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中藥飲片作為中藥產業的中間環節,在中藥產業發展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影響著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隨著《中醫藥法》等國家一系列鼓勵中醫藥發展政策的出臺實施,中藥飲片產業迎來創新發展機遇,其在醫藥產業中的市場地位不斷提升,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近發布的《中藥飲片加工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預計未來五年行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5.6%。到2017年中藥飲片市場容量將達到3000億元以上。
中藥飲片(圖片來源于百度圖片)
中藥飲片是中醫臨床辨證施治必需的傳統武器,通常指中藥材經過中醫藥理論、中藥炮制加工后,可直接用于中醫臨床的中藥,在中醫體系里屬于較早的一種藥物形式。中藥飲片市場容量不斷增加,發展前景廣闊,但與此同時,中藥飲片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同樣遭遇嚴峻的挑戰。根據有關檢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收回了172張GMP證書,其中涉及中藥飲片的有81張,占比高達47.6%。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藥飲片質量問題令人擔憂,其中,藥材炮制過程對中藥飲片質量是否達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專家表示,粗劣的、不規范的炮制過程不僅會影響飲片的質量,甚至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另外,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各個企業也只能根據當地的炮制規范來生產,因此各地中藥飲片尺度標準不一,飲片質量也無法實現統一。
中藥飲片的炮制是一門技術,其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飲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存在形式及溶解度等問題,為推動中藥飲片發展,我國需要不斷改進炮制方法,提高炮制技術。有專家表示,各地應在考證飲片炮制歷史文獻和調查飲片炮制現狀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采用具有一定基礎的、成熟的、合理的炮制工藝,制定出標準的工藝參數,使之適用于飲片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自動化和現代化。
另外,針對“一藥數法”和“各地各法”的普遍現象,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藥品審評專家周富榮指出,各地應以中醫藥傳統理論為指導,結合地方特色,制定出符合生產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炮制方法。如川草烏的炮制,過去有的加碎、金銀花共制,有的與、黑豆共煮,目的是為了去毒。其實,對川草烏進行的加熱、加水、加壓處理就是去毒的過程,因此,川草烏的炮制應改為不加輔料的清水煮法。
中藥炮制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制方法的確定應以臨床需求為主要依據。炮制工藝是否恰當,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中藥炮制是根據中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物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項制藥技術,是中醫藥學的一大特色。
據了解,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國有許多中醫藥研究機構都開展了對中藥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隊伍。在生產方面,中藥炮制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藥物飲片質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隨著我國技術的革新,炮制生產設備已逐步機械化,如滾動式
洗藥機,去皮機、鎊片機、切片機,各種類型的電動炒藥鍋等。這些設備將推動中藥炮制朝著自動化、聯動化的方向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