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藥網 人物訪談】近年來,我國生物制藥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制藥企業對生物制藥的投入速度呈現遞增的狀態,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加大研發力度,力求實現新的突破。在生物制藥產業中,培養基優化是從實驗室到工業生產的必要環節,也是提高產物表達量的重要方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設計和優化出一個好的培養基,是制藥企業研發醫藥產品,促使其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上游工藝開發總監 徐翠雲
不過,在培養基設計和優化過程中,還有很多企業存有疑惑。為了幫助企業解決優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生物技術領域有著發展的賽多利斯特別邀請了復宏漢霖的徐翠雲女士,徐翠雲就相關問題作出了解答。
針對目前在行業中的一個說法:對特定的克隆,需要進行培養基的優化和開發,徐翠雲表示認同。她認為,不同的克隆,目的基因序列,還有基因序列插入的位點是不同的。由此可能導致細胞的代謝,例如糖基化,乳酸、糖等都會發生變化。因此,其需要培養基的成分也會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希望這個細胞生長地足夠好,產量足夠高,那么我們一定會根據它的特性來開發培養基,來適應它的生長,所以我覺得不同的克隆還是需要針對它的特性去開發培養基。”
既然不同的克隆需要針對特性開發培養基,那么對于培養基優化過程中存在的不同問題,制藥企業也應“對癥下藥”。筆者了解到,徐翠雲擁有11年單克隆抗體以及細胞培養工作經驗,熟悉上游工藝、培養基開發以及反應器放大工藝。結合行業多年的經驗,她表示,培養基在優化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方法。
“培養基開發對我們而言是一份艱巨的工作,整個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當然,在此過程中,我覺得重要的一點還是培養基的方法。”徐翠雲說,通常在培養基優化過程中用得多的方法就是DOE。如果企業需要用DOE,就要有高通量的設備來支持它。因此,除了要有好的方法外,企業不應該忽視設備因素。
徐翠雲還表示,“個人而言,我在開發培養基的時候,通常會檢測培養基的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所以我認為有合適的檢測方法也較為重要。”另外,徐翠雲也補充,培養基批和批之間的差異不能太大,如果批間差異太大,可能會造成不同批次細胞培養效果不一樣。因此,選擇合適的培養基生產商也很關鍵。
結合上述分析,歸納來講就是在培養基優化過程中,制藥企業需要考慮并注意培養基的方法、高通量的設備、檢測方法、批間差異以及培養基生產商。只有將這些因素結合好,培養基優化過程才會順利。除此之外,針對培養基的優化,也有人提出了如何平衡表達量和產物質量間的關系。對此,徐翠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對于制藥企業而言,我覺得質量一定是位。”在制藥行業,質量是不容忽視,“就一個新項目來講,首先要看生產質量能不能達標。如果不能達標,那我通常會去調整培養條件、培養基,使這個質量合格,然后再去考慮產量的問題。由此一來,產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不過,要想產品擁有高質量還需花費很多時間。一般情況下,一個項目對時間要求都較為緊迫,而工藝優化又需要有充分的時間去支持,怎么平衡好培養基優化和項目進度之間的關系成了眾多企業關注的話題。
徐翠雲認為,在工藝開發中,開發幾款平臺化的培養基是非常有必要。通常平臺化的培養基可以支撐基礎的要求,也可以達到質量和相對產量的要求,這樣就能促使項目先往下推進。“例如先申報臨床,然后再往一期二期臨床方向走。在三期臨床之前,其實還可以做一些少量的變更。不過,變更程度多大合適還得自己做評估。”徐翠雲說,如果變更太厲害,藥監部門或許會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補充一些實驗數據或者臨床數據等。但總體而言,企業在項目早期可以使用平臺化的培養基提高進度。
相信通過徐翠雲的詳解,很多企業都對培養基優化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和解決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培養基優化過程中,無論是方法、設備、平衡質量和產量的關系,還是正確處理好培養基優化和項目進度的矛盾,制藥企業都應有所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助推項目的順利進行,達到終目標。
人物介紹:
徐翠雲
上游工藝開發總監
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徐翠雲女士畢業于東南大學醫學院,后于同濟大學獲得細胞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曾在嘉和生物制藥有限公司任職5年,擔任細胞培養主管職位。2011年,徐翠雲女士加入上海復宏漢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由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與美國科學家團隊于2009年12月合資組建,主要從事單克隆抗體生物類似藥、生物改良藥以及創新型單抗的研發及產業化,產品主要覆蓋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徐女士主要負責細胞株構建、上游早、晚期工藝優化、中試放大以及GMP生產支持。擁有11年單克隆抗體以及細胞培養工作經驗,徐女士對上游工藝、培養基開發以及反應器放大工藝極為熟悉,曾參與多個從小試工藝優化、到GMP生產以及IND申報等全過程的項目,并作為技術核心人員參與了項目NDA申報。在復宏漢霖工作期間,她曾多次獲得公司管理、員工及創新獎,并于2015年獲得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