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站 市場分析】2018年11月開始試點的“帶量采購”政策,使得我國藥品降價提質進度加快。與此同時,業內擔心的藥品安全問題也被提至跟前。作為上游產業的制藥裝備行業,必須肩負起責任,積極解決問題,為藥企“排憂解難”,助力藥品生產更安全,保障患者用藥的權益。
拋開資金、政策、人才方面因素,我國制藥裝備行業目前存在的較大瓶頸問題就是缺乏核心技術。那么,企業該如何打造核心技術,向“新高度”進軍呢?業內圍繞“智能制造”“工業4.0”等方向有著不同的答案。
(制藥裝備)
一方認為,國家應出臺更多剛性政策,鼓勵制藥裝備企業抓住“智能制造”“工業4.0”趨勢,以醫藥智能制造解決藥品生產安全問題,從而為保障和提高國民健康這個目標的實現提供更多保證。
例如,楚天科技董事長唐岳表示,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傾斜和支持相對碎片化,力度有待加大,而藥企又面臨成本上漲、銷售價格下降的問題,影響到對新工藝、新設備、高技術設備的應用。
實現工業4.0,藥品監管部門就可以在線隨時檢查,老百姓也可以根據法律賦予的權限隨時隨地監管任何一個藥企的生產質量,比如消費者可以查閱所使用的這瓶藥是哪里生產的、生產過程如何。
另一方則認為,我國制造業目前還處于工業2.0、2.5階段,距離工業2.0目標還很遙遠,制藥裝備企業應立足于現狀,緊抓制藥裝備質量問題,從實際出發,不斷升級設備核心技術。
例如,有業內指出,就連嚴謹的德國人也提醒德國小企業,工業4.0至少要10~15年。我國制藥裝備企業與德國相比本就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德國制造業“跑”的階段,我國制造業還在學走路的過程中,4.0更是處于起步、摸索階段。
該人士表示,“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深入推進,給制藥裝備行業掀起了一場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的大浪,很多企業在制藥裝備細分領域的系統化、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連續化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要真正實現“工業4.0”的愿景,路還很長。“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真正實現智慧藥廠,邁入工業4.0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們要客觀看待。”
該人士還建議,從眼下來看,制藥裝備企業更應該持續努力優化升級設備,聚焦于產品的研發,技術的更新,質量的把控,以更好的高質量、高性價比、與時俱進的產品為制藥行業服務,保障藥企生產出安全有效的高質量的產品,為廣大的患者和老百姓提供健康的保障。
在筆者看來,在制藥行業朝著產品高質量生產方向發展的背景下,制藥裝備行業也必須向著“新高度”進軍,才能更好的保障藥品的生產安全,企業無論選擇哪一個方向,其重點都需要圍繞用戶的實際需求展開。
例如,當前密閉生產正成為制藥企業提升藥品安全性的新模式,這種生產模式可以提高生產效率,節省能源,節約投資,阻止生產過程中對藥物可能造成的各種污染以及可能影響環境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隨著密閉生產工藝的提升,催生了相關的密閉生產設備市場的發展,積極布局的企業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在密閉性方面,有
過濾機制造企業通過多方資料的總結以及現場的試驗和調研,研發出符合當今市場需求的板式密閉過濾機,給藥品添加了一道保護墻,藥企可以在無菌藥品生產時嚴格控制污染,提供穩定的過濾系統,設置多道過濾系統,開始中間末道都有設置,層層把控。
還有固體制劑設備企業為滿足口服固體制劑前處理的模塊化、柔性化、連續化、密閉生產工藝的需求,抓住時機,不斷改進傳統工藝。
據悉,在粉塵控制方面,有固體制劑設備企業在保證進出料嚴格密閉情況下,考慮到腔體壓力的釋放和內部氣流的流通,物料上料采用密閉的真空輸送方式,達到無塵、連續、密閉標準的要求,以達到要求的工作場所規定的閾值。并且軸密封采用氣密封或者氣流吹洗,以防止產品泄漏出設備,并減少密封件的磨損。
總的來看,在國家對制藥裝備行業以及制藥工業政策的激勵和市場的大環境下,紛紛參與中、高等階段市場競爭,計劃提升產品“新高度”,助力藥企生產更安全。制藥裝備細分市場也逐漸涌現出一些品質參差不齊的產品,可以說,誰打造出品質優良的設備,誰就能搶奪市場的大蛋糕。而在機遇面前,洞悉需求、順時順勢,才是制藥裝備企業該做的判斷和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