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近期以來,阿斯利康、禮來、默沙東、羅氏、賽諾菲、諾華、諾和諾德等7家跨國藥企陸續公布了2020年中國區制藥業務收入。那么,哪家的中國業績比較亮眼呢?
從公開數據來看,阿斯利康以近54億美元的中國收入位列跨國藥企中國市場“老大”的位置,緊跟其后的是默沙東和羅氏,中國收入分別達到35.34億美元、35.32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7家跨國藥企中,僅有賽諾菲的中國收入出現-7.7%的負增長。賽諾菲此前在中國市場上亮眼的產品如Plavix(氯吡格雷)、Aprovel(厄貝沙坦)均在2020年出現了收入下滑。其中,Plavix在2020年的中國收入下滑52%,僅3.41億歐元,Aprovel中國收入下滑33.4%,僅1.9億歐元。可見賽諾菲中國市場的增長明顯受制于帶量采購。
而除了受制于集采的賽諾菲外,其他6家藥企均實現了正增長,其中禮來的增幅高達19%。據了解,禮來中國區業績之所以在2020年取得如此高的增幅,一方面,主要得益于bamlanivimab帶來的收入,該產品于去年貢獻了8.71億美元,另外,巴瑞替尼聯合瑞德西韋也帶來了50%的收入增長;另一方面,禮來8款2014年以后上市新藥的聯合帶來了124億美元的收入,在公司總體收入中的占比已經超過半數。
在業內看來,帶量采購對跨國藥企的影響不容忽視。以阿斯利康來說,2020年,阿斯利康在中國區的總收入雖然達到了53.73億美元,占阿斯利康收入的20.2%。但與2019和2018年高達35%、28%的增速相比,帶量采購等中國醫改政策還是讓阿斯利康中國區的增幅得到了放緩。在此背景下,近些年阿斯利康也通過積極“瘦身”,專注于核心的創新藥等業務發展,形成新的業績驅動力。
再以拜耳的降糖藥“拜唐蘋”為例,在2020年第二輪集采中,拜唐蘋阿卡波糖片降價超過90%,以震驚業界的低價中標。拜耳集團此前發布的2020年半年報顯示,拜唐蘋的二季度銷售額下降73.8%,公告中稱主要是中國的帶量采購政策,大幅降價無法被由此帶來增長的成交量所抵消。
隨著集采常態化,藥企如何應對降價潮從而保障市場份額是一大問題。在業內看來,實際上,在帶量采購、國家醫保談判等政策下,醫藥市場格局已經生變,無論本土企業還是跨國藥企都需要作出適時的改變,目前來看,很多跨國藥企都在打破過期原研藥不降價的情況。
有業內人士表示,研發創新轉型、成熟藥資產剝離、營銷模式轉型和“以產品為中心”向“以患者為中心”轉型是目前跨國藥企正在嘗試的轉型方式。隨著更多跨國藥企作出轉型嘗試,可以預計,未來醫藥市場格局的競爭也將更加激烈,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