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 隨著生物科技的快速發展及資本和政策的支持,生物醫藥已成為制藥行業近年來發展快的子行業之一。全球及中國生物醫藥市場均保持高速增長。業內認為,在技術創新不斷涌現、供應鏈優勢不斷凸顯的支撐下,我國生物醫藥企業將加速拓展海外市場。
據悉,今年3月,中國生物制藥以約1.61億美元完成對英國生物科技企業F-star Therapeutics(簡稱“F-star”)的收購。這次成功收購對于中國生物制藥而言意義重大。中國生物制藥獲得了F-star兩款具有同類首創潛力和一款具有同類優潛力的產品,以及腫瘤創新藥物核心研發平臺,正式進軍預期規模為800億美元的全球雙抗市場,并為公司布局國際市場奠定堅實基礎。
科興制藥也表示,公司在緊鑼密鼓地推動海外市場的拓展,公司通過“自有+引進”產品打開海外商業化,其中在自研產品上,人促紅素(商品名:依普定)等產品在巴西、菲律賓、印尼等四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均已實現了市場準入及銷售。
藥康生物近期也表示,公司海外市場以自建銷售渠道為主,美國市場為公司目前的開拓重點,正在加大美國本土BD招聘力度,基本要求博士,在工業界有比較好的經驗,對科學有理解,對商業有經驗。
而齊魯制藥在國際化方面,目前產品銷往全球90余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出口額達到9.2億美元、同比逆勢上揚21%。
業內表示,隨著國內創新藥研發實力的快速提升,藥物創新性和研發效率的優勢受到全球認可,新藥“出海”對于企業而言勢在必行。當前,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越發普遍,對于創新藥企來說,中國創新藥接受國際化市場檢驗的格局已經形成。我國企業的研發實力正在獲得國際認可,為中國新藥進入海外市場確立了目標。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盡管當前“出海”成為創新藥企掙脫掉國內“同質內卷”、醫保談判高壓的一種可行路徑,但這條路面臨阻礙仍不少,荊棘與玫瑰并存。
如有業內人士表示,創新藥企業出海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海外市場對中國制藥企業的認可不夠,但隨著出海的嘗試越來越多,目前有了更多的認知,也對中國創新藥的認可度慢慢的增加,包括臨床和監管。另一方面,從企業來講,目前較大的問題是對當地市場不了解,對市場游戲規則不熟悉,導致從產品的前期立項到臨床開發,特別是注冊階段,不少本土創新藥出海都受挫了,對于已經在獲批海外上市的產品,則會遇到對海外商業環境、臨床推廣環境不了解而碰壁。所以很多出海企業采取了很多更為靈活的合作模式,目前采用比較多的模式是在當地尋找有經驗的合作方,在研發、注冊以及上市后推廣的推廣階段合作。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