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在面對多變的醫藥市場環境,以及國內改革步伐加快、國際秩序重塑等大背景下,中國生物醫藥企業正在聚焦企業核心能力,力推技術創新,不斷破局。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當前國內藥企發展特點,分析人士預測,未來本土藥企將有兩大發展方向:一是參與全球競爭的First-in-Class的企業加速國際化,引導中國生物醫藥的國際化發展及創新突破。
未來,國內本土藥企預計將有兩大發展方向!(圖片來源:制藥網)
根據FDA定義, 被授予First-in-class資格的藥物是指一種使用全新的、獨特的作用機制來治療某種疾病的藥物。據不完全統計,1999-2018的20年里FDA共批準620個新藥,而被授予First-in-class資格的僅為194個。據悉,資金和時間難以為繼是“First in Class”藥企難以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個原創新藥的研發,從研發立項到成功推入市場,坊間流傳有“雙十”定律,即耗費十億美元,花費十年時間。
目前,在國內各項利好政策持續引導產業發展、刺激資本投入、加速人才匯聚,為中國藥企創新發展提供肥沃土壤的背景下,國內藥企創新藥的開發比重正在不斷提升,而在First-in-class藥物方面也正在不斷發力,并迎來新進展。如今年3月10日,貝達藥業發布公告稱收到NMPA簽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批準通知書》,公司申報的BPB-101雙抗注射液藥物臨床試驗已獲得NMPA批準開展,擬用于晚期實體瘤患者的治療。據悉,該藥是由貝達藥業自主研發的第一款全新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潛在First-in-class(FIC)大分子新藥,是具有三功能的雙特異性IgG1亞型人源化抗體。
2月15日,珃諾生物醫藥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蛋白降解劑RNK05047臨床試驗申請(化藥1類)獲CDE受理。RNK05047是一種基于珃諾生物專有的蛋白降解平臺CHAMP開發的一款選擇性靶向BRD4蛋白的first-in-class小分子降解劑。
從以上可以看出,國內藥企在FIC藥物上正在不斷實現突破。而值得一提的是,國內藥企在已經逐步建立起開發新靶點,以及新的聯合治療的優勢的背景下,不少創新企業實際上已開始揚帆起航,希望通過“出海”在更多國家獲得準入,實現銷量與市場突破。以百濟神州為例,據其半年報,百濟神州的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已在全球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獲批上市,全球銷售額達15.14億元。其中,百悅澤在美銷售額同比增長504.5%,達到10.15億元。
基于以上,業內預計,未來隨著參與全球競爭的First-in-Class的企業加速國際化,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勢必會朝著更加光明的方向發展,逐步引進下一個時代的發展潮流。
二是優質Me-better龍頭藥企,將立足中國市場,短期以規模取勝,中長期逐步向創新轉型。Me-better龍頭藥企將成為中國醫藥產業升級的主要貢獻者。“Me-better”指在仿制中創新,即藥物經過改造之后,其臨床效果比原創藥有顯著提升的產品。
當前隨著我國創新藥產業的崛起,以及政策的持續利好,國內藥企Me-better式創新已開始展露頭角。在十一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中申報的化學創新藥物,80%以上屬于Me-better類新藥。
研發me-better藥本質上是選中靶點優化已知的化合物等等,只要搶下專利,比競爭對手快就有優勢。不過,受此影響,me better賽道擁擠,失敗也是常有的事。因此,相關企業在me-better類新藥研發的創新活動中,需要注意運用一些公知、成熟的理論和技術, 規避已有的專利保護去發明比母體新藥更具治療優勢的新物質,從而形成專利新藥。此外,還需要招募、培養很多具備豐富經驗的人才加入,以把關創新藥產品的上市等方面內容。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