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 近日發布的《國家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透露出強烈的醫藥創新信號。業內表示,堅持高質量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是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未來發展必須遵循的整體方向。
據了解,近年來國產創新藥物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原創新藥對全球醫藥產業的貢獻度持續增長。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自從2008年,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啟動以來,已累計有近80個1類新藥研制成功,獲批上市;100多個中國研發的新藥在歐美啟動臨床研究,國產創新藥物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國內創新藥出海也逐漸成為常態。有數據顯示,2010-2019年,國產創新藥出海項目累計首付款近9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僅58.3億美元。但僅2020年一年,首付款便達到5.5億美元,相當于過去十年總和的62%,里程碑付款66.1億美元,超過了過去十年總和。進入2021年,首付款上升至近14億美元,增幅高達151%;2022年,里程碑付款提升至214億美元,同比增長79%。
此外有數據統計,截至2023年2月18日,中國藥企海外多中心III期臨床項目數量已達65個,涉及27個企業。并且,出海藥物品類豐富,涉及腫瘤、自身免疫、眼病、心血管疾病等多個領域。
根據梳理,今年上半年,包括和黃醫藥、西比曼生物科技、映恩生物、贊榮醫藥在內的中國生物藥企與跨國制藥公司武田制藥、強生公司、德國BioNTech以及羅氏簽署了對外授權協議。
本土研發創新能力提升、國內市場競爭激烈,面對國際市場巨大的市場機遇,出海是中國創新藥企業未來的突圍方向。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中國藥事制度改革,我國審評審批水平已有長足進步。2017年中國國家藥監局加入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會(ICH)后,大力推進技術要求與國際接軌,這推動了本土企業積極部署國際化戰略,助力國產創新藥走向世界。
但是,國產創新藥物走入全球市場的道路上需要“披荊斬棘”。業內人士建議,本土醫藥企業出海,首先要明晰國際化業務定位與發展目標,同時要結合資源與產品競爭力選擇市場;而更為重要的是,產品過硬的同時,企業需構建扎實的臨床與注冊能力等。
近年來國產創新藥物在全球生物醫藥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對于創新藥市場發展,有分析人士指出,創新藥板塊經過回調之后,估值已具備吸引力,政策環境穩步改善,高臨床價值創新藥未來將得到更好的商業環境。同時市場情緒有望觸底回升,創新藥蘊含潛在超額收益。
面對未來創新藥的發展,有分析人士表示,當前國內醫藥創新不缺產業政策,缺的是市場政策。“資本從來都不是因為一個產業政策就投資的,一定是看到未來的市場。可以用產業政策來刺激投資,但就可持續性發展而言,需要一個良性的市場。”其表示,目前國內醫藥創新力量還比較弱小,一方面,需要市場在創新藥支付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包容度;另一方面需打通創新藥進入市場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在融資渠道方面,該人士表示,政策層面上,如何保證融資平臺和資本退出平臺的暢通,也非常重要。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