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近日,CG Oncology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的消息,“引爆”了溶瘤病毒賽道。該公司首日股價大漲96%,市值達到22.5億美元,遠超市場預期。
據了解,溶瘤病毒是一種新興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主要通過直接裂解腫瘤細胞激發機體系統性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從作用機理來看,溶瘤病毒具有與化療、放療、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等多種腫瘤療法協同聯用增效潛力,并且可作為一種基因遞送的載體工具,正成為臨床研究腫瘤治療新方向之一。根據Evaluate Pharma數據庫,2019年溶瘤病毒產品全球銷售額為0.68億美元。
在國內,溶瘤病毒賽道因具備市場潛力,也吸引了眾多藥企入局。其中,國外的如BMS、強生、艾伯維、強生、武田、默沙東等多家大型醫藥企業都已通過收購或合作的方式進入這一領域。國內,包括生諾醫藥、天士力、阿諾醫藥等多家藥企也都有引進不同種類的溶瘤病毒產品,同時,包括三維生物、天達康基因、達博生物、康弘生物、亦諾微醫藥、濱會生物、中生復諾健生物、樂普生物等都在布局自主研發的溶瘤病毒療法。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國內布局溶瘤病毒的企業近50家,2023年已有10款溶瘤病毒產品IND獲得CDE批準開展臨床試驗。
與此同時,資本也在加碼溶瘤病毒賽道。僅在2021年時,頭部概念企業復諾健就拿到了2億美元的D輪融資。另據業內數據統計,2015年至今,布局溶瘤病毒管線的企業融資及IPO相關事件共有102起;剔除IPO、定向增發等項目之后,IPO階段前融資事件共80起。
業內認為,隨著國內藥企的發力,以及技術的積累、資本的加碼,未來國內藥企有望在溶瘤病毒賽道上或有勝算。
目前,國內布局溶瘤病毒的藥企也吸引了業內的關注。2023年8月初,濱會生物正式啟動A股上市輔導,23年6月左右,美國FDA剛授予其溶瘤病毒候選藥物進入快速通道資格,用于治療抗PD-1單抗治療后耐藥或進展的不可切除的Ⅲ期或IV期黑色素瘤。
2020年8月7日,上海醫藥發布公告,其與亦諾微簽訂《授權許可協議》,將出資不超過人民幣11.5億元引進全球創新溶瘤病毒產品T3011(瘤內注射)。
此外,三維生物早在國內獲批用于治療鼻咽癌的溶瘤病毒藥物“安柯瑞”。據悉,該藥是三維生物研發的重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于2005年在國內獲批,用于對常規放療或放療加化療治療無效,并以5-FU、順鉑化療方案進行姑息治療的晚期鼻咽癌患者。
除了上述已經獲批的安柯瑞以外,目前全球還有幾款溶瘤病毒產品上市,包括Rigvir、Imlygic、Delytact等。其中,Rigvir是由Latima研發的經遺傳修飾的ECHO-7腸道病毒,于2004年在拉脫維亞獲批用于治療黑色素瘤。2019年11月,貴州生諾醫藥與Latima公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獲得Rigvir在大中華地區的權益。Imlygic是由安進開發的經基因修飾的HSV-1,于2015年批準用于治療黑色素瘤。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