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行業動態】所謂“合成生物學”是一種全新的技術,該技術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多種技術,以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以生物體作為生產介質,旨在利用廉價原料,以菌種、細胞、酶為制造工廠,規模化發酵獲得目標產品,具有清潔、高效、可再生等特點。
近期以來,合成生物學熱度持續攀升。消息面上,目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正在聯合研制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并且有望在近期出臺,“生物制造+”是其中的關鍵內容。
資本市場上,江南大學團隊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借助微生物發酵生產普通分子量的透明質酸,把成本降到每公斤幾百元,實現了透明質酸大產量推廣應用,此消息引得合成生物概念股掀起熱潮,獲得了市場的高度關注。
中信建投發布研報稱,轉型企業百花齊放,落地政策有望出臺。2023年國內多領域企業積極布局合成生物學,涉及醫藥、化工、食品、營養健康等領域。目前轉型較早企業23年底產能逐步落地,24年有望逐步帶來收入增量。政策支持方面,2024年指出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長引擎,同時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有望在近期出臺,后續落地政策值得期待。
從布局合成生物學的上市公司來看,包括醫藥、化工、食品、營養健康等領域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在其2023年報及公告中表示正積極布局合成生物學并披露進展,涉及內容包括醫藥原料、高附加值化妝品成分、醫美原料、食品保健品原料、生物農藥及天然產物等方向。
就進展來看,目前轉型較早企業產能落地,包括華東醫藥、華熙生物、川寧生物等,券商認為,隨著23年底合成生物學產能落地,24年有望逐步帶來收入增量。
其中,華東醫藥5月中旬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在工業微生物領域已深耕40余年,有著深厚的產業基礎和產業轉化能力。公司于2020年設立子公司琿達生物,作為公司工業微生物技術創新平臺,并于2023年4月收購南農動藥,快速切入動保領域。公司工業微生物聚焦于合成生物學技術系統應用和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兩大業務場景,已在xRNA、特色
原料藥&
中間體、大健康&生物材料、動物保健四大領域形成差異化的產品管線和業務解決方案。
中信建投早在2023年9月16日發布合成生物學月報中提到,華東醫藥子公司美琪健康一期工程去年已啟動,預計2023年下半年有望投產,達產后預計年產126噸功能性健康產品,實現年銷售收入超4億元。
華熙生物2023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華熙生物共上市9種生物活性物原料新產品,另外,微交聯透明質酸粉末產品HyacrossTL200、陽離子HA、酶法唾液酸、多聚寡核苷酸、GABA織物整理劑、蛹蟲草發酵液、益生菌組合發酵物等已完成試產;紅景天苷、肌肽、人乳寡糖完成中試。隨著合成生物技術成果的不斷落地,華熙生物的生物活性物質原料矩陣將更為豐富,有望為原料業務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川寧生物2024年1月12日宣布與微構工場戰略合作,共同布局合成生物學品種醫療級PHA,持續發力合成生物學領域。雙方將于2024年開啟PHA產能合作,利用川寧生物現有產線進行PHA的生產,向全球客戶提供不低于2000噸/年的PHA原料,以滿足市場需求。展望未來,公司合成生物綠色循環產業園一期項目已于23年底成功試車,24年合成生物學項目逐步落地有望帶來新的業績增長點。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