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2024年的醫藥板塊走勢較為低迷,展望2025年,多家券商研究機構認為醫藥板塊具有估值修復空間,其中有兩大主線的邏輯仍將延續,分別是“創新”和“出海”。
就“創新”主線來看,國泰君安研報指出,創新藥內外兼修,踏入黃金收獲期。行業趨勢向上,集采影響邊際減弱,政策持續支持創新集采政策走向穩定成熟、常態化,影響邊際減弱,創新藥在醫保談判環節獲得政策傾斜。近兩年政策持續推動醫藥創新,頂層設計及地方配套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商業保險有望為我國藥品市場帶來增長新動力,整體行業趨勢向上。
內外兼修方面,研發創新不斷突破,BD出海勢頭強勁。當前創新藥產業趨勢向好,供給持續提速,多款國產創新藥獲批在即,有望帶動新一輪放量。海內外研發側重點有所不同,中國藥企在多個領域( ADC、雙抗等)已積累技術優勢,出海勢頭尤為迅猛。BD交易為藥企提供造血能力,合作標的向“全球新”的早期管線偏移。國際化形式走向多元化,NewCo模式興起。多款重磅國產創新藥在美國上市,國際化布局進入收獲期。此外,創新藥企加速進入收獲期,且估值處近五年歷史低位,期待后續板塊估值回暖。
中信建投證券認為,全球流動性有望繼續改善,國家政策鼓勵產業創新,繼續看好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藥公司,建議關注前沿技術,如創新藥及制藥(雙抗及多抗、TCE、核藥等)、器械(AI、腦機接口等)。
“出海”方面,隨著國內整體藥品銷售增長乏力,越來越多藥企尋求出海改善業績。就在近日,恒瑞醫藥公告稱,公司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類新藥注射用SHR-4849項目,有償許可給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IDEAYA Biosciences 公司。據悉,該筆交易的潛在付款總額達10.45億美元,并且恒瑞醫藥將收取部分銷售提成。該交易有望助力恒瑞醫藥打造業績增長第二引擎,并加速融入全球藥物創新網絡。而在不久前,還有藥明生物&杭州多禧生物、上海濟煜醫藥等藥企宣布藥品借船出海。
招銀國際在研報中表示,對外授權許可以及被并購是中國創新藥出海的主要方式,全球相關交易市場規模較大。數據統計顯示,2023年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所有收并購總交易價值(包括或有對價)為1980億美元,同比上升37%;同期收并購交易數量同比下降27%,意味著單筆交易金額上升(約64%)。2023年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許可交易潛在價值總額為1574億美元,與2022年基本持平;2023年單筆許可交易金額上升7%。從結構來看,中國Biotech企業的資金來源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股權融資為主,發展為股權融資、資產交易、藥品銷售共同驅動。
該行認為,長期來看,醫藥行業有望走出全球性大公司,但投資人也需對出海帶來的挑戰有充分預期。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