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生物醫藥,一個醫藥行業的新興產業,是我國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市場規模超萬億元。隨著生物醫藥領域的快速崛起,相關的技術和設備也不斷被發明,那么生物醫藥領域又有哪些“黑科技”?
生物醫藥研發
微型影像導管及設備
血管內超聲成像血管內超聲技術利用安裝在血管內超聲成像導管頂端的微型探頭(小探頭直徑僅1.2毫米),在心血管內介入手術過程中,通過導絲引導,將血管內超聲成像導管通過靜脈造血放入血管中,微型超聲探頭就固定在血管內超聲導管的頂端(微型超聲探頭輪廓光滑,易于插入,血管損傷可能性很小),通過三維機械掃描或電子掃描,實時顯示血管的截面圖像,能清晰顯示管壁結構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狀等,的測量血管腔徑及面積,甚至可以辨認鈣化、纖維化和脂質池等病變,發現冠狀造影不能顯示的血管早期病。
光學相干層析成像光學相干層析(OCT)是一種非接觸、高分辨率光學成像技術。利用近紅外光并基于光學干涉原理,將光源發出的光束分為兩束,一束發射到被測物體(血管組織),這段光束被稱為信號臂,另一束發射到參照反光鏡,稱為參考臂。然后把從組織(信號臂)和從反光鏡(參考臂)反射回來的兩束光信號疊加。當信號臂和參考臂的長度一致時,就會發生干涉。從組織中反射回來的光信號隨組織的形狀結構而顯示不同強弱,這些光信號經過光電轉換并由計算機處理便可得到組織斷層圖像。
基于DNA編碼分子庫的超高通量藥物篩選
深圳勁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心技術“基于DNA編碼分子庫的超高通量藥物篩選”基本路線、參數已經成熟,不再需要進行驗證研究,可以直接用于實際的藥物篩選。李笑宇課題組曾經和拜耳、默克等世界藥企進行過合作,并將該DNA編碼分子庫方法應用于實際的藥物研發中,針對一些重要的惡性腫瘤的藥物靶點,成功地篩選出了一系列高活性的藥物候選化合物。這些實際應用充分驗證了該技術的可行性、適用性和成熟性。而且具有以下優勢:大幅提高成功概率、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大幅縮短研發周期。
基因測序儀器
基因測序是包括醫療、分子育種、靶向用藥等等所有測序相關產業的基礎。一代測序(Sanger)作為測序時代開始的標志,參與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全過程。時至今日,一代測序(Sanger)仍然是基因測序的金標準。二代測序以2005年454測序平臺為標志,正式走向產業化。在目前一、二、三代測序儀并存的市場競爭下,二代測序儀憑借高通量、高準確率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三代測序以Pacific Bioscience推出PacBio RS測序系統為標志,正式走向市場,但是其在錯誤率仍然偏高的情況下,無法取代二代測序,進行行業變革。
轉基因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已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種植多的國家。1993年,延遲成熟的番茄作為種市場化的轉基因作物在美國出現;1996年,由這種番茄制造的番茄餅得以允許在超市出售。目前,轉基因大豆是主要的轉基因作物,占轉基因作物總種植面積的57%。
腫瘤免疫療法
2013年被《Science》評為年度科學突破的免疫治療法主要分為兩種:細胞免疫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細胞免疫療法是把患者體內細胞拿到體外進行改造,讓這些細胞具有更強、更的免疫能力,改造后的細胞回輸到患者體內的時候,這些細胞會定向、的消滅癌細胞。俗稱CAR-T療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指在通常情況下,癌細胞是會通過各種方式抑制免疫細胞。服用一類叫做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藥物后,可解除癌細胞的抑制作用。這樣免疫細胞就能擺脫抑制,重新工作,消滅癌細胞。
小結: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意義重大。當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1.2億,醫療需求快速增長,將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未來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培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并力促整個產業涉足競爭,將成為提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關鍵,其中對于生物醫藥新技術新設備的開發迫在眉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