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2016年上半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持續萎縮,在此背景下,我國中藥貿易也“出師不利”陷入低迷,而作為我國中醫藥代表的中成藥出口也出現大幅下滑情況。
中成藥出口形勢不容樂觀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中藥貿易額為22.8億美元,同比下滑6.3%。其中,出口17.5億美元,同比下滑9.0%;進口5.3億美元,同比微漲4.0%。
我國中成藥出口大幅下滑,出口額僅為9969.1萬美元,同比下降27.4%。
作為中成藥出口的前三大市場,中國香港、美國和日本領跌,尤其是中國香港。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香港是中成藥的主要出口市場,然而上半年呈現量、價、額齊跌的尷尬局勢,且幅度都比較大,分別為9.0%、43.8%和38.2%,其市場占有率也由去年的46.0%萎縮至39.2%。在中成藥出口的市場中,僅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保持了正增長,其他國家全部下滑,有4個國家的降幅超過30%。
中成藥化之路坎坷繼菲爾普斯“拔火罐”帶紅中醫藥以后,海外出現越來越多的中醫藥“粉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醫藥已傳播至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少有10萬家中醫診所、30萬名從業人員遍布世界各地。但中藥在海外的發展仍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狀態。
中歐中醫藥學會會長陳震表示,中藥的使用在歐洲有很多的法律限制。例如,歐盟對中藥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監測)控制很嚴,而中國生產的一些中藥農藥、化學殘留高于歐盟標準,很難成功“通關”。
可以分析得出,中成藥出口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其主要障礙是:中成藥在國外也是以藥品進行管理,其銷售必須注冊,市場準入充滿坎坷;其次,開拓以西醫為主流的醫學市場相當困難;再者,中醫藥行業在海外的發展離不開從業人員的推動,但中醫師水平良莠不齊、人才儲備不足也成為制約中醫藥化的中藥因素。
政策助力中成藥走出去政策的扶持對中醫藥走出去至關重要,嚴格的監管和激勵制度都將影響中醫藥行業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中藥配方顆粒增長速度迅猛,再加上去年CFDA下發了《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藥配方顆粒生產試點將放開,或對中成藥的出口有一定促進作用。
2016年2月,我國印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明確了未來15年我國中醫藥發展的任務和目標。《規劃》中提出實施中醫藥海外發展工程,探索建設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并按照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總體部署支持中醫藥機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擴大中醫藥對外投資和貿易。可以預見,此項工程對于中醫藥出口貿易也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小結:2016年上半年,我國中藥貿易處于低谷期。雖然環境不如人意,但相信通過政府、企業的努力必能度過艱難期。在此之間,與中藥制造不可分割的設備也需改進技術,學習國外先進制造工藝,緊隨我國中藥行業潮流和需求,打造高質量的中藥產品,從而助力中醫藥更好的走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