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據財政部網站,2017年國有企業經濟運行態勢良好,國企利潤總額28985.9億元,同比增長23.5%。從行業來看,鋼鐵、有色等去年同期虧損的行業持續保持盈利,煤炭、交通、石油石化等行業利潤同比增幅較大,但電力等行業利潤同比降幅較大。讓筆者嘆氣的是,文中尚未提及醫藥行業。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陸續頒布了2000多項醫療、醫藥行業相關政策,涉及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醫藥流通整治、中醫藥發展傳承等方面。
作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行業,我國醫藥產業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產品種類也在不斷增多。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 年,中國醫藥市場規模將達到1,095 億美元,市場份額將上升到7.5%。
進入2018年以來,國家對于醫藥相關行業的支持也是馬不停蹄。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改革完善仿制藥供應保障和使用政策。該政策旨在鼓勵中國仿制藥進一步發展。
早前,中銀證券分析表示,仿制藥行業正處在深刻的供給側改革階段中。隨著一致性評價政策的落實,海外出口制劑轉內銷將獲得綠色通道。這也意味著,的仿制藥企業將會獲得市場份額的持續提升,制劑機械設備行業也迎來新的發展商機。
此外,中銀證券認為,2017年飽受考驗的原料藥行業今年將處于較好的產業環境中,存活下來的企業勢必會成為。
由于受《環境保護稅》等環保政策的壓迫,原料藥生產技術被迫提升,其成本也將攀升,對于相關制藥設備的要求也將更為嚴格。高成本環境下,藥機設備必須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設備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GMP 標準、新版《藥典》以及相關政策發布之前,我國大部分的制藥企業因行業門檻低,集中度較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以大宗化學原料藥和特色原料藥為主參與市場競爭,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如今,新一輪行業洗牌加劇,不少中小型藥企正在被淘汰,因此制藥企業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做好轉型和尋找新出口將成為難題。
據悉,目前有不少生產原料藥的企業已經轉型向制劑行業發展,在保證企業正常運行的同時,也在努力向醫藥行業階段前行。
同時,藥機設備企業也在跟緊行業發展趨勢,加快向綠色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業內表示,受“中國制造2025”政策影響,2017年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2018年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總體而言,2018年醫藥行業受政策影響,加上化競爭的加劇,我國制藥企業軟硬件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并在實踐和創新探索中創造了有利條件和一定的經驗。與醫藥強國相比,我國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從醫藥大國到醫藥強國的目標仍很遠,必須把握行業的發展趨勢,盡快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