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站 政策法規】4月20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修訂草案)》進行二次審議。藥品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一直是國家頂層設計關注的重點。而《藥品管理法》作為我國藥品監管的基本法律,是藥監法律體系的核心。
據悉,為更好地規范藥品監管,本次修訂草案對涉藥違法的處罰力度進一步加強,同時就行業內外關注的藥價監管、保障供應、規范網絡售藥,以及臨床試驗監管等做出規定,涉及藥品從研發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將影響所有醫藥人。
具體而言,修訂草案要求,第三方網絡品臺不得銷售處方藥。藥品網絡銷售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備案,履行資質審查、制止和報告違法行為、停止提供網絡銷售平臺服務等義務,并明確不得通過藥品網絡銷售第三方平臺直接銷售處方藥。
此外,藥價也受到法律關注,修訂草案新增五方面規定:,國家對藥品價格進行監測,必要時開展成本價格調查,加強藥品價格監督檢查,依法查處藥品價格違法行為,維護藥品價格秩序。
第二,國家實行短缺藥品預警和清單管理制度。第三,國家鼓勵短缺藥品的研制和生產,對臨床急需的短缺藥品及原料藥予以優先審評審批。
第四,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對短缺藥品采取適當的生產、價格干預和組織進口等措施,保障藥品供應。第五,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藥品生產經營企業應當履行社會責任,保障藥品的生產和供應。
分析人士認為,藥品管理法的加持,無疑是在法律層面賦予相關部門行政調查權,有利于明確藥品知道成本,還原價格本來面目。
不過業界也指出,藥品價格虛高和藥品短缺問題的普遍存在,其背后不僅僅是監管問題,如何通過產業政策調整、多部門聯合發力,更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修訂草案對藥品違法行為也將加大處罰力度。一是增加應收處罰的行為種類。對未按照規定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或者報告,藥品網絡銷售第三方平臺未履行資質審查、報告違法行為、停止提供網絡銷售平臺服務等義務以及編造、散布虛假藥品安全信息四類違法行為,增加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是加大處罰力度。對無證生產經營藥品、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等違法行為的罰款倍數予以提高,提高罰款額度。落實處罰到人,對從事生產銷售假藥劣藥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增加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對依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不構成犯罪的,增加可以給予行政拘留的規定。
三增加懲罰性賠償。生產假藥、劣藥或者明知是假藥、劣藥仍然銷售,造成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受害者可以主張相應的懲罰性賠償。
除了上述提到的,會議還提出了相關建議,比如允許藥品注冊證書轉讓;明確藥品上市許可人責任;藥品上市后管理需完善;藥物臨床試驗應符合倫理原則;生產銷售假劣疫苗高可罰3000萬;要求疫苗接種信息可追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