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2019年全國醫保目錄談判準入藥品名單已經正式公布。筆者注意到,在本輪中標的52種新增西藥中,有41種中標企業為諾華、輝瑞等跨國醫藥巨頭,占比近八成。可以想象到,跨國藥企在本輪談判中表現的活躍程度,愿意“以價換量”,不再是過去的觀望狀態。這也可以見得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的態度,并沒有想要放棄中國市場的計劃。
2019年對于跨國藥企而言,可以說是壓力很大的一年。政策方面,例如在一致性評價、醫保控費、“4+7”帶量采購、集采擴圍、醫藥目錄談判等國內政策措施的影響下,一些高價原研藥可能難以在醫院的銷售渠道暢通,而醫院渠道又是跨國藥企的重點市場;仿制藥快速、大比例替代原研藥等,原研藥的市場份額不斷縮減......跨國藥企一邊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些醫改政策,一邊需要作出相應的戰略決策,穩定或擴大市場份額。
那么,2019年跨國藥企作了哪些相應的舉措呢?其一,裁員、人事調動。隨著一致性評價的推進、帶量采購的推行,僅2019年上半年,賽諾菲、諾華等跨國藥企的領導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聚焦到中國區。另外,據不完全統計,安進、GSK、諾華、賽諾菲、BMS等多家跨國藥企的中國區主管都在上半年進行了換血。
其二,業務“剝離”。受“4+7”帶量采購政策持續推進的影響,跨國藥企為了減少原研藥受到的沖擊,不讓部分產品影響業績,一般會考慮作出“剝離”的決定,更加聚焦于核心業務。例如,今年諾華集團下屬公司與九洲藥業簽訂了轉讓協議,擬轉讓剝離技術與藥品開發資產后的蘇州諾華100%股權;GSK與復星醫藥簽訂了協議,擬向復星醫藥出售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100%股權;禮來制藥將向億騰醫藥出售旗下抗生素產品希刻勞和穩可信在中國內地的權利,以及位于蘇州的希刻勞生產工廠等。
其三,積極布局創新藥研發。如強生、羅氏、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順應國內對創新藥研發的支持政策,在中國布局新藥研發,建立中國研發中心,或在華加速新藥上市、把新藥放在中國上市,通過與中國本土科研院校、企業等合作,加快創新藥物開發。其中,與本土企業合作的方式也很好理解,通過和本土藥企“聯姻”,跨國藥企可以在后續審批、生產、上市環節可以享受“國產化”的政策優惠,減少審批流程,縮短藥品上市時間。
其四,補充在華的產品線。例如,今年阿斯利康通過與綠葉制藥達成戰略合作,獲得血脂康膠囊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推廣權。這是MNC初次獲權在華推廣由中國藥企自主研發的中成處方藥。據悉,阿斯利康此番合作旨在補充其在華的心血管產品線,同時彌補其在“4+7”帶量采購中可定®(瑞舒伐他汀鈣片)落標帶來的銷量下降。
其五,擴充基層市場的醫藥代表隊伍。受政策的影響,基層市場逐漸成為藥企的新鮮“蛋糕”,為了更快速地搶食,跨國藥企紛紛擴充醫藥代表隊伍。例如,輝瑞已經開放了1000個縣級市場醫藥代表的崗位;阿斯利康已開啟兩輪針對縣域市場的招聘,范圍覆蓋全國20省158市517縣。另外,拜耳(中國)、默克(中國)、葛蘭素史克(中國)等跨國藥企也發布了醫藥代表的招聘信息。
回顧這一年,跨國藥企增速放緩,裁員、甩包袱等消息不斷,受政策利好,逐漸崛起的本土藥企也給跨國藥企帶來了挑戰,但中國因人口基數大,且藥品需求不斷增長,對于跨國藥企而言依然具備吸引力。未來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中國市場,跨國藥企或開啟新的篇章。
阿斯利康執行副總裁,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曾在談到中國的發展環境時認為,中國市場的機遇大于風險,“中國雖然有風險,但是別國風險更多,做藥待在中國是好的事情。中國的貨幣、經濟增長形勢、政局、政策都是穩定而一以貫之的,這是很難得的環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