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過去,我國醫藥企業熱衷于做me too藥和仿制藥,隨著新藥審批提速、創新藥醫保等政策的推進,醫藥產業加快朝著創新方向轉型升級。當前,全球藥企熱衷在PD-1/PD-L1、CD19、HER2、VEGF/VEGFR等靶點上扎堆開發,本土藥企也不例外。
據了解,由于篩選出具有潛在成藥價值的新型靶點,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近年來,一些國內具備較強綜合實力的藥企開始尋求與全球藥企的合作。
例如,2020年6月9日,信達生物宣布,公司全資附屬公司Innovent Biologics(HK)Limited與羅氏集團達成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主要聚焦于研究、臨床開發和商業化多個雙特異性抗體和細胞治療產品,這些產品將直接用于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治療。此次合作將利用羅氏的“2+1”雙特異性抗體平臺,結合信達生物已開發出的高質量的新靶點,打造雙抗領域T細胞銜接抗體(T cell engager),覆蓋2個產品,有望解決臨床未被滿足的腫瘤類型,惠及更多患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合作是信達生物與禮來繼三次進行全面合作之后,又一宗大額的對外合作計劃。這也標志著信達生物已建立起一個由中國創新藥企與制藥巨頭之間的全面戰略合作,其范圍涵蓋新藥研發、臨床研究、生產質量和市場銷售等。
從事新藥研發的成都先導近日也宣布,公司與專注于衰老疾病藥物開發的BioAge的新藥研發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兩家公司致力于針對高價值且具有挑戰性的生物學靶點進行新型小分子化合物的發現和開發,該靶點是先天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其失調與老年類重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氏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據悉,成都先導現已與多家制藥公司、生物技術公司、化學公司、基金會以及科研機構建立合作,致力于新藥的發現與應用。
業內還普遍認為,在制藥研發過程中,AI不僅可以發現新的分子,還可以發現新的靶點。近年來,一些本土藥企也開始布局從靶點到臨床前AI藥物研發閉環,想用人工智能技術挑戰傳統藥物發現中 “不可成藥” 靶點以研發新藥。
例如,不久前AI藥物研發公司晶泰科技參投了“挑戰不可成藥靶點”的英國生物醫藥公司PhoreMost,新一輪融資將用于推進PhoreMost在癌癥和衰老疾病領域布局的自有與合作藥物管線,并依托其蛋白表型篩選平臺開發靶向蛋白降解領域的新療法。其中,一項基于別構位點的PLK1腦癌新藥管線預計于2022年進入臨床研究。
資料顯示,PhoreMost已開發出名為SITESEEKER的新一代表型篩選平臺,SITESEEKER基于其專有的“蛋白質干擾”技術(PROTEINi),能系統揭示整個人類基因組中隱匿的可藥用位點,并將它們直接與活細胞內的有效治療功能相關聯。通過表型讀數,PROTEINi能在活細胞中大規模探索和鑒定模擬藥物。據悉,PhoreMost的SITESEEKER平臺可以針對任何疾病進行新靶點發現,找到具有治療潛力的可成藥位點,對由于缺少明確的活性口袋而被認為“不可成藥”的靶點尤為有效。
有分析認為,目前國內大部分藥企的規模偏小,創新水平還亟待提升,同質化競爭嚴重,同靶點開發競爭異常激烈,本土研發型藥企與全球企業進行靶點的交叉研究合作,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