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技術文章】生物制藥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十四五”規劃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目前該產業正受到國家層面以及地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加上人口老齡化加劇,慢病患者數量的增加,多重因素共振下,預計我國生物制藥產業市場規模將迎來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6-2019年,我國生物制藥行業市場規模已從1836億元增至317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預計到2025年,國內這一市場總體規模將超過8000億元。
在看到千億市場藍海的同時,也需要注意生物制藥工廠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的特點,目前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國預計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隨著雙探政策的推進,綠色生產將成為廣大生物制藥企業管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大課題。
截至目前,我國制藥行業已有一家碳中和工廠,即跨國藥企勃林格殷格翰上海張江工廠,該藥企通過多管齊下,助力脫碳目標達成,其位于上海張江的人用藥品生產基地已于2022年下半年獲得了碳中和認證證書。
據悉,上海張江工廠為勃林格殷格翰"更多綠色"脫碳項目的試點工廠,2014年以來通過能效提升、綠色行為等系列脫碳舉措,力爭2022 年實現了碳中和。下一步,勃林格殷格翰將通過進一步優化節能改善、更新迭代能效比更高的設備等措施,不斷探索可行的脫碳途徑,持續推動行業的綠色發展。
除了跨國藥企以外,實際上,國內很多本土生物制藥企業也已在綠色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進行持續的探索與實踐,并陸續收獲成果。
例如,藥明生物2022年10份宣布,公司位于中國河北省石家莊市的生物藥原液八廠(MFG8)已成功啟動GMP生產。據悉,該廠房設計融合了綠色環保、節能減排和資源回收利用的理念,彰顯了藥明生物積極履行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承諾。
再比如,齊魯制藥(內蒙古)從建設到生產經營,始終把安全環保放到戰略高度,不斷提升EHS風險管控能力。據悉,截至目前,公司在環保方面投入已超過8億元。各類污水、廢氣、固廢、溶媒等都得到了有效處理和回收,企業環保效益得到了提升。
當前,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智能化、信息化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業內預計未來幾年生物制藥技術將會朝著智能化、集約化和一體化發展,同時為了降本降耗,并提高產能,預計“綠色生產+智能制造”將成為新模式和新趨勢,倒逼藥企加速綠色智能化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據悉,有
原料藥企業將生產線完成智能化改造后,產品收率提升0.22%,該智能化系統能夠確保生產安全可靠,降低生產運營成本,穩定提升產品質量,并提升了扁平化生產管理水平,降低由人員操作失誤導致偶發性偏差的可能。建成后的生產線智能化覆蓋全工序,投運率達到90%以上。企業整體提質降本降耗的成效明顯。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