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隨著深入推進和普及健康中國行動,中國醫藥消費市場正不斷擴大。在這期間,大型跨國藥企也都在加速融入中國醫藥市場,并不斷調整發展方向和策略以滿足不同階段持續變化的醫療健康需求。
例如前不久,德國拜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比爾·安德森來華。其表示,拜耳集團將繼續扎根中國發展,提高本地化生產能力,加大在京投資布局,與更多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探索同北京在現代種業、土壤固碳技術、細胞基因療法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
除了拜耳,其實自今年3月以來,多家大型跨國醫藥企業高管就相繼開啟了訪華行程。同時,輝瑞、阿斯利康、武田、強生、賽諾菲、默克、美敦力等大批企業還都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并與多地政府、企業簽署了多項合作協議。
其中,阿斯利康宣布再度擴大在華投資,在青島建設布地格福吸入氣霧劑生產供應基地,總投資約4.5億美元。阿斯利康方面表示,該項目的落地將推動青島工廠成為其全球藥品供應鏈的重要一環。輝瑞計劃到2025年,在華提交約12款創新藥物的上市申請,涵蓋腫瘤、疫苗、抗感染、炎癥與免疫等諸多領域。
賽諾菲方面表示,為滿足中國市場對心血管類藥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其杭州工廠將新增投資3000萬美元,建造新包裝車間,用于包裝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物,預計2025年7月投入使用。
……
在業內看來,跨國醫藥企業堅定擴大在華投資的決心,主要是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以及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據生物制藥研發及臨床測試服務公司艾昆緯的數據顯示,中國藥品支出在2022年達到了1660億美元,預計在未來5年內還會增加將近300億美元。
此外,有關優化營商環境、新藥審批審評提速、醫保準入等相關政策,更是在為跨國藥企進入中國市場持續投入注入堅定信心。近年來,通過不斷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積極促進外商投資環境、對創新藥實行優先審評審批制度等政策,跨國藥企新藥引入和獲批上市的速度已明顯加快。2022年,拜耳就在中國獲批了3個創新藥,為眾多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希望。
而2023年以來,跨國藥企新藥在中國臨床、上市的步伐依舊在加快。上個月,就有葛蘭素史克、阿斯利康等藥企接連宣布有產品獲批臨床、以及新適應癥。如6月19日,CDE網站公示,葛蘭素史克申報的重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AS01E佐劑系統)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6月17日,阿斯利康申報的1類新藥zibotentan膠囊獲得臨床試驗默示許可,擬和達格列凈片聯合治療肝硬化伴門靜脈高壓癥患者;6月16日,羅氏宣布其神經罕見病創新藥物利司撲蘭口服溶液用散的適應癥拓展已經獲(NMPA批準等。
總的來說,受市場需求及政策利好印象,未來越來越多跨國藥企還將在中國市場加碼布局。在此背景下,中國預計將成為這些跨國藥企藥物研發、生產、商業化的重要樞紐;同時,中國在全球醫藥研發領域的貢獻也將不斷提升。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