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藥網 編輯視點】說到國產品牌,很多人都會想到華為。之前一則華為手機擋子彈救人的新聞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品牌的質量。近日,華為的舉動又讓為之“顫抖”,其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打破了壟斷,拿下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
(華為拿下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這則消息讓很多國人振奮不已,部分媒體用了“5G技術標準中國制定”、“華為碾壓高通擊敗歐美”等字眼進行報道。暫且撇開這些頗有捧殺意味的標題,華為打破壟斷著實為國產品牌走向世界筑起了希望之路。
通信行業在不斷突破,我國的醫藥行業也在抓住機遇,加大創新研發的力度,力求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光彩。筆者了解到,一些藥企或是藥機企業都將華為作為對標企業,研究華為的經營管理和創新模式,以此尋找差距。
今年在制藥行業掀起并購浪潮的復星醫藥集團(以下簡稱“復星”)就曾表示,在創新的能力上,華為是復星的對標企業。復星董事長郭廣昌也指出,華為今天的成功,是因為十年以前做的決策,它敢于在創新研發方面大膽布局和投資。
每個企業都深知創新的重要性,不少藥企和藥機企業也采取措施,將銷售利潤中的部分份額投入到產品的創新研發中。例如,廣州三拓識別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拓”)就制定了詳細計劃。三拓副總經理馬正旭就表示,三拓每年會從利潤中拿出10%至20%的經費用于產品研發。筆者也從中獲悉,三拓已經與不少國外藥企進行合作,為其研發生產個性化的制藥機械,從而逐步開拓海外市場。
(醫藥研發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不過,我國的醫藥行業要想像華為那樣走出,與世界大咖相抗衡,除了用研發成果實現產品外,還要不忘初心,嚴抓產品質量。質量就好比建筑中的基石,設計再優美,若不牢固,終將成為一堆廢墟。
筆者獲悉,僅在2015至2016年度,我國藥企已經從歐盟收到了12封警告信,FDA則發出了21份出口禁令和15封警告信。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道出其中緣由。他表示,一個原因是企業在生產過程控制規范性的缺乏,另一個原因則是藥品的質量存有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藥企普遍存有一個慣性,做GMP只是為了應付各方面的檢查,在GMP檢查完畢或者拿到GMP證書之后,有些藥企并沒有按照規定的要求進行生產。有的可能選擇縮減工序,有的甚至修改工序,在這種情況下藥品質量就無法得到保障。
除了藥企,藥機企業在產品質量上也需下足功夫。制藥機械是與藥品直接接觸的設備,對藥品質量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倘若質量沒有達標,后續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想而知。而新版GMP的推行,則是行業對制藥機械質量設立的一個高門檻。
因此,不管是藥企還是藥機企業,高質量都是發展中基本的要求。而要想與接軌,企業還應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投入創新,但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挫折、失敗或許是家常便飯,唯有堅持才能創造屬于國產品牌的“神話”。就像華為常務董事、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丁耘所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不能Wait it happen,應該Make it happe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