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藥網 技術文章】FDA關于除菌級
過濾器的指南認為:“一個除菌級過濾器必須是當以>107 CFU/cm2假單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進行挑戰時下游濾出液為無菌的過濾器。”除菌過濾器的完整性測試是一項重要的過程,必須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測試和記錄。
筆者了解到,除菌過濾器的完整性檢測方案通常有四種,包括離線手動檢測、離線自動檢測、在線手動檢測和在線自動檢測。盡管除菌過濾器完整性檢測方案的每一次發展,都有效減少了藥品生產可能發生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但從大量檢測方案的風險評估中可以看到,其實還未完全實現降低風險的目標。
有業內人士對除菌過濾器的四種完整性檢測方案做了風險評估,其中,離線自動檢測和在線手動檢測的應用較為普遍。該人士表示,離線手動檢測方式不僅有諸多弊端,而且不能進行電子簽名與電子記錄,基本已被淘汰。
“目前,在線自動檢測方案的各項風險都比較低,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風險項。”專家表示,比如:溶液儲罐的消毒、濕潤用溶液的無菌性、進溶液管道的消毒、注入溶液至儲罐的無菌操作、氣體的無菌性、進氣管道、檢測儀、下游開口。其中,下游開口、儲罐的消毒以及檢測用介質的無菌性風險較大。
在進行除菌過濾器完整性測試的過程中,專家建議,考慮到完整性測試結果的客觀性以及數據可靠性,應盡可能在關鍵使用點使用自動化完整性測試儀。
自動化完整性測試儀應在使用前進行安裝確認、運行確認和性能確認,應建立設備使用、清潔和維護的操作規程,以及定期的預防性維護計劃。
除此之外,還要建立完整性測試的標準操作程序,包括測試方法、測試參數的設定、濕潤液體的性質和溫度、濕潤的操作流程(如壓力、時間和流速范圍)、測試的氣體、數據的記錄要求等內容。
而對于完整性測試結果的判定,不應該直接看“通過/不通過”,而是應該對測試結果的具體數值或者自動完整性測試儀報告中的過程數據進行完整記錄并審核。
如果完整性測試失敗,需要記錄并進行調查。可考慮的影響因素有:濕潤不充分、產品殘留、過濾器安裝不正確、系統泄露、不正確的過濾器、自動化程序設置錯誤和測試設備問題等。
再測試時,應根據分析結果采取以下措施,比如加強濕潤條件、加強清洗條件、用低表面張力液體如醇類進行濕潤,檢測系統密閉性、核對過濾器的型號是否正確、檢查自動化程序設置和檢查設備等。再測試的過程和結果都應當有完備的文件記錄。
其實,不管采用哪種檢測方案,都會對無菌生產有一定的風險,而根據我國2010版GMP要求,只有對這些檢測方案進行改進,才能確保較大限度地減少藥品生產中的污染以及交叉污染。
不過,也有些風險只能降低不能消除,比如檢測儀帶來的風險,因為檢測儀本身的氣體管道不能夠進行消毒滅菌。如果在檢測儀與過濾器之間增加設備截留細菌,就要從理論上解決這種檢測方案與細菌截留試驗的數據關聯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