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藥網 市場分析】在全球醫藥產業的版圖上,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改寫格局。有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首發獲批的 39 款新藥占據全球近 40%,在 first in class新藥的研發賽道上,國產品種占比已攀升至 24%。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企業 license-out(授權出海)交易的首付款與總金額分別達到 41 億和 519 億美元,這組數字不僅是商業價值的體現,更是中國創新藥迅猛發展的實力宣言。?
回首十年前,中國醫藥市場還深陷仿制藥的紅海競爭,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薄弱成為行業隱痛。如今,國產創新藥的逆襲堪稱一部波瀾壯闊的蛻變史。政策端,“健康中國2030” 戰略持續加碼,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將新藥上市周期大幅縮短,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為創新藥打開市場大門;資本端,科創板為生物醫藥企業開辟融資綠色通道,風險投資的涌入為創新引擎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人才端,海外科學家回流、本土研發團隊崛起,構建起多層次創新人才梯隊。這些要素的共振,共同構筑起中國創新藥爆發的底層邏輯。?
而頭部創新藥企無疑是這場變革的帶動者。它們憑借成熟的研發與銷售體系,在全球競爭中展現出強大的韌性。
以恒瑞醫藥為例,目前公司已實現 13 筆創新藥海外授權合作,其中近三年對外授權 8 筆。如 2024 年 5 月,將 GLP - 1 類創新藥 HRS - 7535、HRS9531、HRS - 4729 許可給美國 Kailera 公司,首付款加里程碑付款累計可高達 60 億美元,還取得美國 Kailera 公司 19.9% 的股權。2024 年 12 月,將 DLL3 ADC 創新藥 SHR - 4849 在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范圍內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許可給美國 IDEAYA Biosciences 公司,可獲 7500 萬美元首付款,研發里程碑款累計不超過 2 億美元,銷售里程碑款累計不超過 7.7 億美元。2025 年 3 月,將 Lp(a)抑制劑授權給默沙東,有望確認 2 億美元首付款;4 月,將 GnRH 拮抗劑授權給德國 Merck,有望確認 1500 萬歐元首付款。此外,公司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日本及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啟動超 20 項海外臨床試驗,SHR - A2009、SHR - A1912、SHR - A1921、SHR - A2102 四款 ADC 創新藥獲得美國 FDA 快速通道資格認定。
商業化成功是創新藥企業扭虧為盈的關鍵轉折點。隨著核心產品陸續進入收獲期,多家企業已迎來盈利曙光。如信達生物2024年實現總收入94.2億元,同比增長51.8%;產品收入82.3億元,同比增長43.6%;實現了Non-IFRS(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計量下的利潤為3.32億元,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為4.12億元。百利天恒2024年實現營收58.23億元,同比增長936.31%;實現歸母凈利潤37.08億元,結束連續三年虧損的局面。神州細胞202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5.13億元,同比增長33.13%;實現營業利潤5.68億元,同比增長8829.33%。
業內表示,這種從 “燒錢研發” 到 “價值創造” 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創新藥企業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然而,在高歌猛進的同時,行業也需保持清醒。盡管國內創新藥實現迅猛發展,但基礎研究薄弱、底層技術依賴進口等問題依然存在;license-out 交易雖屢創新高,但部分產品仍集中在成熟靶點,真正具有原始創新不足。此外,國際專利糾紛、海外監管壁壘等挑戰,也在考驗著中國藥企的全球化能力。?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中國創新藥的突圍之路才剛剛開始。未來,行業需要向源頭創新進軍,加大人工智能藥物研發、基因治療等前沿領域的投入;需要構建更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更需要通過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加速產品全球注冊進程。當越來越多的 “中國原研” 登上國際舞臺,中國不僅將重塑全球醫藥產業格局,更將為人類健康事業貢獻東方智慧。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評論